第11章 在預言中驚奇演變的古代曆史(6)(2 / 3)

金國對南宋采取誘降政策,而趙構又無心在軍事上對敵,便委托秦檜充當對金投降的全權代表,於是,朝廷一切重大舉措,都取決於秦檜,高宗幾乎不可能獨立作出任何決定。秦檜在南宋王朝中所處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能夠將皇帝趙構玩弄於股掌之上。他所依仗的就是金國派給他的特殊任務,而南宋偏偏就對金國畏之如虎。

紹興十一年(1142年),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主戰派的嶽飛父子和張憲,並將他們置之於死地。人們聽到嶽飛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聞者流涕。"就是三尺孩童,都對秦檜怨恨之極。群眾用麵粉捏成秦檜形象,放油鍋中煎炸,後來簡化製作過程,隻剩得兩條長腿,變成現在油條的樣子,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叫它"油炸檜"。元朝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稱他的墳是"遺臭塚"。明朝時,有人在嶽飛墓前種下一株檜樹,然後舉刀一劈為二,號稱"分屍檜"。後來有人用鐵鑄成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四人的跪像,放在嶽飛墓前,讓他們永遠向嶽元帥下跪賠罪。

1115年,秦檜病死。今天,在杭州肅穆莊嚴的嶽廟裏,高掛著葉劍英元帥手書的"心昭天日"四字巨匾。大殿裏嶽飛紫袍金甲的塑像,氣宇軒昂,按劍而坐。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的鑄像,袒臂反剪跪在嶽飛墓地牆根的鐵柵欄裏,這就是民族敗類的結局。

13、陸秀夫負帝跳海,宋朝氣數終結

從契丹族的大遼到女真族的金國再到鐵木真的蒙古國,北方的政權也處於改朝換代的更替中,但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對這些剽悍民族的政策都以卑躬屈膝的求和為主,在軍事戰爭中始終處於劣勢。

這種局麵注定了南宋也不會存在多久的,因為老虎不吞掉綿羊是不會幹休的。《推背圖》的第二十四象就準確的預言了南宋的終結。

第二十四象丁亥巽上兌下中孚

讖曰:山崖海邊。不帝亦仙。二九四八。於萬斯年。

頌曰:十一卜人小月終。回天無力道俱窮。幹戈四起疑無路。指點洪濤巨浪中。

金聖歎:"此象主帝遷山,元令張弘範來攻,宋將張世傑兵潰,陸秀夫負帝赴海:宋室以亡。"

圖像上畫著一片大海,海麵上漂浮著一截木頭,海平麵上正有旭日升起。木頭象征著南宋王朝,因為南宋的建立者趙構的"構"字屬木。南宋滅亡時,大臣陸秀夫背著幼帝投入大海之中,正好應了此圖。

讖詞第一句"山崖海邊",陸秀夫所駐的地方叫做"崖山",正是海邊,所以這"山崖海邊"完全道出了當時的實事。皇帝趙昺殞身於此,皇帝當不成了,卻成了仙,因此有第二句的"不帝亦仙"。

鐵木真建立的蒙古汗國滅掉金後,勢力越來越大,公元1271年,忽必烈繼承汗位,將蒙古國改為元朝。元朝不斷南下侵宋,南宋節節敗退。

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後,分兵追趕宋軍。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在福州立趙昰為帝,是為端宗。不久,福州又被攻陷,端宗向廣東逃走,病死在海上。陸秀夫又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祥興,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80裏海中的小島厓山。這裏地勢險要,可以固守。當時官、民、兵尚有20多萬,多半住在船上。沙南和廣東的人們也紛紛起來響應。元朝派蒙古軍和漢軍分路進兵,張弘範以舟師襲擊漳、潮、惠3州,李恒以步騎偷襲廣州,阿裏海牙率蒙古兵攻打瓊州。

1279年春,元將張宏範先在廣東俘了文天祥後,又領大隊戰艦來圍困崖山。張世傑結舟固守。元軍用火焚宋船,宋船上塗著濕沙,火一時燒不著。張弘範又派人去宋船說降,張世傑和軍民無一應者。元軍據守海口,斷南來的水源,南宋軍士吃幹糧飲海水,引起了嘔吐泄瀉。張弘範把軍隊分成四組,乘漲潮時進攻宋船。

南宋軍南北受敵,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見已山窮水盡,前無去路,後有追兵,隻好先催自己的妻子跳海,然後背著幼小的昺投入"洪濤巨浪"當中,南宋到此全亡。

讖詞第三句"二九四八","二九"象征著北宋和南宋各有九個皇帝,傳了九代。而"四八"是四八三十二,指宋朝南北合計共三百二十年的國祚。宋朝從趙匡胤的公元九六零年開始,到公元一二七六年趙昺投海為止,一共延續了三百二十年。可見推背圖對這些數字的預言是極為精確的。

頌詞第一句"十一卜人小月終",暗示宋朝到此終結,"十一卜人小月"正是一個繁體的"趙"字,這樣預言的方式也很奇特。

頌詞第二句"回天無力道俱窮",是說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皇帝被逼到一個小島上,走投無路,真是"道俱窮"。

頌詞第三、四句"幹戈四起疑無路。指點洪濤巨浪中。"正是對陸秀夫負帝投海的寫照,四處都有敵兵的追擊,已經無路可走,隻能把自己葬身在這"洪濤巨浪"中。

陸秀夫(1236—1279年),字君實,出生於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三歲隨同父母遷居江南京口(今江蘇鎮江)。他自幼聰明超群,喜讀愛國為民書卷,才思敏捷,七歲便能詩文,十九歲時考取進士,與留下傳世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當時鎮守淮南的製置使李庭芝,以尊重人才著稱,他得知秀夫年輕有為,便禮聘到他的幕府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