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預言中驚奇演變的古代曆史(7)(1 / 3)

金大定末年,鐵木真移營到綠連河(今克魯倫河)上遊,獨立建帳,廣結盟友,選賢任能,他寬厚待人,吸引了眾多蒙古部眾和乞顏氏貴族來投,被推為可汗。約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劄木合反目為仇,率13部聯軍3萬之眾來攻,鐵木真召集諸部兵3萬,分13翼迎戰,結果失利退兵,史稱"十三翼之戰"。因鐵木真善於爭取人心,以至於劄木合部眾紛紛叛附,反而壯大了力量。

泰和元年(1201),鐵木真率軍大破劄木合組織的鬆散聯盟。次年,遭到乃蠻聯軍進攻,退入金邊牆內,在闊亦田(今哈拉哈河上遊)之野大敗乃蠻聯軍,乘勝攻滅塔塔兒四部。因勢力漸強,引起汪罕的嫉恨和敵視,遭汪罕突襲,敗走班朱尼河(今呼倫湖西南),以飲濁水與從者盟誓,共度難關。再轉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遊,收集潰散部眾,經過休整,逐漸恢複元氣。後趁汪罕驕怠不備,夜襲汪罕大營,大潰其眾。

至1206年,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大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頌詞第一、二句"鼎足爭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須臾。"說明蒙古國建立後,與夏、金、宋等國鼎足而立,為了爭霸事業,四處征伐。"一狼二鼠"一狼指的就是蒙古國,而二鼠應該是指西夏和金。狠與鼠都是動物,是漢人對夷族鄙視的代詞。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成吉思汗九年三月,蒙古國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鐵木真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違約"為藉口,再次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鋒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遊)、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十九年,班師返漠北。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亡金朝。

頌詞第三句"北關鎖鑰雖牢固。子子孫孫五五宜。"五加五等於十,暗示蒙古國雖然強盛,經過征伐戰爭,使得北方得以穩固,但皇權也隻在子孫中傳了十代。元朝從忽必烈開始,曆經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晉宗、明宗、文宗、寧宗、順帝,總共十位皇帝。

蒙古國是元朝的前身,它的功業為元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在蒙古國時,宋還存在著,並未實現統一。到了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改蒙古為元,滅了南宋,才真正統一全國。因此,史家認為這個時候才是元朝開國的時期,忽必烈也稱為元世祖。

15、預言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將懷攬日月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雖然以赫赫軍功威震四方,但是接下來的皇帝卻越來越昏庸殘暴,朝廷腐敗不堪,橫征暴斂,漢族百姓終於不能忍受其殘酷統治了,紛紛起來反抗。

這時,又有一個真命天子將要在亂世中崛起,成就一番偉業,他就是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推背圖》的第二十七象對此進行了預言。

第二十七象庚寅震上坤下豫

讖曰:惟日與月。下民之極。應運而興。其色曰赤。

頌曰: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東岸上光明起。談空說偈有真主。

金聖歎:"此象主明太祖登極。太祖曾為皇覺寺僧,洪武一代海內熙洽,治臻大平。"

圖像上畫著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指的是將領眾多的朱元璋勢力強盛,樹冠上麵是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正好組成"明"字,象征著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將要開拓偉業。

此象的"豫"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十六卦,《易經》曰:"豫:利建侯行師。"意思是說豫卦象征歡樂愉快,有利於諸侯建立功業,有利於出師南征北戰。

讖詞第一句"惟日與月",指明天下將要歸屬於"日"和"月"組成的"明",而朱元璋經過艱苦的奮戰之後,建立的恰恰就是明朝。

讖詞第二句"下民之極",是說下等之民達到事業的極點,朱元璋原為孤苦伶仃的老百姓,因機遇和努力而成就帝業,所以叫做"下民之極"。

讖詞第三句"應運而興",指當時的元帝荒淫無道,天下百姓塗炭,元朝氣數已盡,朱元璋乃"應運而興",順乎天意。

讖詞第四句"其色曰赤",赤色也就是紅色,又稱朱色,古語有"近朱者赤"之句,再次指出"應運而生"的人姓朱,而朱元璋還參加過紅巾軍,正是由此而興起,可見此句還有雙重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