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詞第三句"石亦有靈"要和頌詞第三句"天心複見人心順"聯係起來探討,才能了解其寓意。"天心複見人心順"此句從字麵來解,即有天意複現之意,暗示著英宗的複辟,英宗複辟後又改年號為"天順"。而在複辟事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叫做石亨,也就是"石亦有靈"的預言。
土木之變震驚世人,不僅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當時太子朱見浚才兩歲,國無長君,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成王。當聽到王振死後,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見狀唯恐發生嘩變,準備逃走,這時於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向成王解釋大臣們並不是衝著成王來的,隻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他共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於謙與眾臣遂立成王為帝,改元景泰。成王即位之後,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誌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治為之一新,同時在於謙的指揮之下,開始了京城保衛戰的準備工作,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在京師居民支援下,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瓦剌首領也先在無奈之下想利用英宗為人質,逼明朝投降,但未能得逞。
在勒索不成、進犯又被抗擊的情況下,瓦剌軍放回了英宗。這是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歸的皇帝。被放回後的英宗在南宮平靜地做了六年太上皇後,終於在1457年的奪門之變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寶座上。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景帝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景帝在當上皇帝後,就犯了和宋高宗一樣的毛病,不願迎接太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這時又是於謙站了出來,他保證太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太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隻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
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隻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景泰帝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北京後,軟禁在南宮內。
後來,景帝又賄賂朝臣,把太子朱見浚廢為沂王,立自己的親子朱見濟為太子。誰知,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複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景帝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景帝商議,但是景帝由於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群臣沒有等到景泰帝,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奪門之變。
當時,京師團指揮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商議,要廢掉代宗,重立英宗。於是決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宮中方便的條件,由他與英宗聯係。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鍾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此後不久,景帝去世,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於謙、王文被殺,明朝曆史上景泰帝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石亨因在複辟事件中建立了功勞,英宗對其感激不盡,封他為忠國公。隻是他心術不正,數興大獄,排除異己,盡攬大權,變得越來越驕橫。後來,因他太過仗權恃勢而遭到異黨的嫉恨,上言於英宗,終又被英宗處死。
因此,讖詞"石亦有靈"是說複辟是石亭福至心靈想到的,而其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卻遭到眾人唾罵,正是"生榮死賤"。
17、禍亂大明的"一男一女"——魏忠賢與客氏
明朝宮廷最大的弊病是太監當道,也許是遺傳了朱元璋多疑猜忌的性格,明朝皇帝治理國家大多不信任文武大臣,而是寵幸侍奉在他們身旁的太監宦官,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利。這些閹割之人本身就有殘疾,他們經曆過痛苦,心中對這個世界充滿著仇恨,假皇帝之威而禍亂朝綱,顛倒黑白,陷害忠良,一步步把明朝帶到沒落的終點。
而明熹宗時的大太監魏忠賢就是最臭名遠揚的一個,在《推背圖》中也有關於他的預言,體現在第三十一象。
第三十一象甲午巽上離下家人
讖曰:當塗遺孽。穢亂宮闕。一男一女。斷送人國。
頌曰:忠臣賢士盡沉淪。天故其哀亂更紛。縱有胸懷能坦白。乾坤不屬舊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