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預言中驚奇演變的古代曆史(8)(1 / 3)

不一會兒,四位太監扛著一個紅篋進入殿來,四周俱用鐵皮嵌包起來,連鎖心裏麵也灌了生鐵。王越取來鐵錘和錐子,將篋打開,一看,裏麵擺著三張度牒,一張上寫著應文,一張上寫著應能,一張上寫著應賢,還有一些袈裟、僧帽、儈鞋等和尚所用衣物,樣樣俱全,並有剃刀一把,白銀十錠及一張紅紙,上麵寫著:"應文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禦溝出行,薄暮可彙集神樂觀西房。"大家看了驚奇不已。

眼看燕兵就要來了,建文帝急忙讓人幫他剃發。吳王的教授揚應能,因名字與度牒符合,也願意隨同建文帝剃發共生死。監察禦史希賢,也因賢字和度牒的名字一樣,隨即也把頭發剃了。三人脫下官袍,披上袈裟,將一切整理就緒。建文帝命人縱火焚燒宮殿,頓時宮內火光熊熊,正應了讖詞第二句"宮闕灰飛"這句話。

建文帝披著袈裟,來到鬼門。鬼門是內城的一個矮門,僅容納得一個人通過,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腰佝背走出鬼門,看見一條小舟停在那裏,舟中有一位道裝老人,呼叫他上船,而且還叩頭稱他萬歲。建文帝問他姓名,他說自己名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太祖皇帝命他來此等候。

於是建文帝開始了他當和尚的生活,正應了這句"郊外有尼"的預言。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是先當和尚再當皇帝,而他的孫子卻先當皇帝再當和尚,也是一件珍聞。

而頌詞第三、四句"真龍遊四海""方外是吾家","方外"指的就是佛門世界,暗示建文帝當和尚的事。而"真龍遊四海"是說他從此雲遊四海,但"海"字還有其他寓意,傳說鄭和下西洋就是受朱棣的委派去尋訪建文帝的下落,但最終沒有下落,這裏的"海"字也有大海之意。

17、明英宗:土木之變遭俘虜,奪門之變再複辟

封建社會的曆代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剛開國的幾代皇帝素質都比較高,能夠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但接下來的子孫卻越來越昏庸無能,直到把祖先辛苦打下來的江山葬送掉。明朝也不例外,而且明朝後幾代皇帝的荒誕昏庸程度尤甚,甚至出現天子幾十年不上朝理政的情況(萬曆皇帝)。

明英宗在位的時候,國家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土木堡之變,英宗禦駕親征時被俘擄了;二是景帝趁英宗被俘之時即位,當了整整七年的皇帝後,英宗又趁景帝生病之機複辟。《推背圖》的第三十象預言到了這兩次事變。

第三十象癸已坤上巽下升

讖曰:半圭半林。合則生變。石亦有靈。生榮死賤。

頌曰: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龍親禦到胡邊。天心複見人心順。相克相生馬不前。

金聖歎:"此象主張太後崩權歸王振,致有乜先之患。其後上皇複辟,石亨自詡首功,率以恣橫伏誅,此一亂也。"

讖詞第一、二句"半圭半林""合則生變","圭"的一半是"土","林"的一半是"木",合起來就是"土木",而"生變"就是指發生"土木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年僅9歲,宦官王振掌管司禮監,把持朝政。而此時,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強大,經常侵擾明朝北部邊境。

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軍南下,進攻明朝,前線告急,震動朝廷。王振力主明英宗親自率軍迎戰,企圖僥幸取勝。大臣們竭力反對,英宗不聽。經過兩天倉促準備,王振挾持英宗,率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

而頌詞第一句"缺一不成也占先"暗示的就是瓦剌部首領也先入侵明朝。第二句"六龍親禦到胡邊"暗示明英宗禦駕親征到達邊境,與胡人交戰。

明軍一路上為狂風暴雨襲擊,將士飽受饑寒,士氣大減,前線又時有戰敗消息傳來,軍中一片混亂。到達大同以後,王振得知各地明軍慘敗的真相,慌了手腳,急令班師回朝,不戰而退。王振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便邀請英宗"臨幸"他的老家。可是大軍剛出發,王振又後悔了,怕毀壞自己田裏的莊稼,於是又下令從原路折回,使得瓦剌軍贏得了時間,逼近明軍。

當明軍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時,被瓦剌軍包圍。土木堡是一個沒有水源的地方,50萬饑渴交迫的將士陷入絕境。瓦剌軍假裝撤退,並派人到明軍講和,王振信以為真,急令移營就水。這時,瓦剌騎兵突然從四麵八方殺來,明軍丟盔棄甲,倉皇奔逃,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明英宗被俘。禍首王振在亂軍之中,被護衛軍樊忠殺死。50多萬明軍死傷過半。

這次戰役,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變"使明朝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成為明朝由強到衰的轉折點。

頌詞第四句"相克相生馬不前",相克相生是五行原理,而"土木"正好是五行之二行,而且"木"克"土",英宗被俘、景帝即位那年是庚午年,庚屬金,午屬火,也是相克之年,再加上午年就是馬年,正應了此句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