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名字:稱呼背後的緣起由來(1 / 3)

壽:勞作與休息結合,才能得以長壽

疇,耕治之田也,從田,象耕屈之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對於甲骨文的最初的“壽”字,有人認為是一個古“疇”字,《說文解字》說:“疇,耕治之田也,從田,象耕屈之形。”更有人直截了當地認為,“壽”在甲骨文裏就是更重要的土地。為何最初的“壽”字與“疇”字十分形似,且與土地大有關係呢?有人推測,可能這體現了我們的祖先最早的“生命在於運動”的理念,即認為隻有在耕種中,人們才能長壽。還有人認為,這可能體現了土地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所謂“民以食為天”,有了土地才有了生存下去的保障,才有可能長壽。

“壽”字的金文與甲骨文相比,在形體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含有了“老”字的意符。古人說,“七十曰老”,“人生七十古來稀”,可見“老”字是有長壽之意的。“壽”字的小篆有人認為是手舉酒杯向人敬酒的意思。總之,“壽”具有“長久”、“長壽”之意,還由“長壽”之義引申為“敬酒祝人長壽”的意思。如古人有雲:“闔不起為寡人壽乎?”意思是何不起身舉起酒杯祝我長壽呢。

自古至今,一個“壽”字是人們孜孜追求的永恒目標之一。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帶領童男童女到海外尋找仙人。後世皇帝為追求長生不老,大煉丹藥,耗費人力財力,有的還因為吃丹藥中毒而死。不管怎麼樣,“壽比南山不老鬆”幾乎是全人類的美好願望。其實長壽的秘訣,還在於先民造字時的智慧:勞動、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隻有多勞動、多運動,才能使筋骨強壯、抵抗力強,百病不侵,健康長壽。

聖:耳聰目明心敏銳,精通學問或技藝

聖,通也。從耳,呈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金人瑞,字聖歎,以批點才子書聞名。順治十八年,順治駕崩,有詔到達吳縣,要求哭靈三日。而當時的吳縣縣令任維初,私取公糧三千餘石,又逮捕交不出補倉糧的老百姓,金聖歎看不過去,就聯合一些文人,到哭靈處哭靈抗議,結果被官府定為“驚動先帝,倡民作亂”,殺頭之罪。古代帝王被稱為“聖上”,他本是去“哭聖”,沒想到因此而死,真可為之一聲長歎。

“聖”的甲骨文和小篆結構大致相同,均由“耳”、“口”、“人”三字組成。而且在兩種字體中,“耳”字特別突出,好像在聖人的臉上,耳朵盤踞三分之二有多。其中的“口”字,表明聖人會說話,善言談。其中還有個“人”字。所以這個字是會意字,意思是聽覺靈敏、口才便給的人。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說:“‘聖’字的甲骨文像人上著大耳,從口,會意。聖之初意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這就是說,這個“聖”字剛造出來的時候,所表示的意義既沒有宗教成分,也沒有政治色彩,所謂聖人,也就是用耳朵了解情況,用嘴巴陳說道理的人。這種人,顯然是普通人。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聖,通也。從耳,呈聲。”所謂“通”,即無所不通的意思。這是講的引申義,由“聖”的聽覺聰敏以及口齒伶俐引申出來。可見,最初的聖人其實很普通,與後來的聖人大異其趣。後來的聖人乃是超凡入聖之人,無論在道德上、功業上,常人都難以望其項背。比如儒家認為的聖人,也不過是堯、舜、禹、商湯、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幾個人而已。

最初的聖人,人們對他的要求並不高,隻不過希望他能夠耳聰目明,能夠傾聽人民的需要和呼聲,然後采取人們所需要的行動,或者能用言語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就是聖人了。當今的社會中,無論在怎樣的團體裏,領導者都應該及時地了解各方麵的情況,善於傾聽大家的困難和要求,並根據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樣才能促進事情的發展,而領導者自身才能做到先民們所向往的“聖”的境界。

道:要想往前走,先要找到合適的道路

道,所行道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馮道,字可道,五代人。關於他的名字,還流傳著一個“避諱”的笑話。因為“道”是馮道的名,“可道”是馮道的字,他的學生不敢直接叫老師的名字,所以碰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說”,而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念成了:“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聽後哭笑不得。

“道”字在已知的甲骨文裏不曾得見,最早的“道”字是在金文裏,是個會意字,字形裏含有“道路”和“人”的意思,意思是人走在道路上。如《說文解字》裏就說:“道,所行道也。”

在古代,官方對道路的規格有明確的規定,即道路要“能容二軌”。所謂“軌”是指一輛車的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即一車寬。“二軌”自然就是兩車寬了,“能容二軌”就是說道路的寬度能讓兩輛馬車並行不悖。

對於金文的“道”字,有人進行了截然不同的解釋,認為其中含有“行”的元素,還有“首”字的元素,是人或獸類的頭部形象。這個解釋與“人在路上走”完全不同。有人認為,雌性生殖器是胎兒出生時所必經的唯一通道,而要想順利地分娩,就應該是胎兒的頭部先出來。於是這裏的“道”不再是人在路上走,而是一幅活生生的胎兒分娩圖。這個“道”字就包含了兩方麵的意思:一為動詞,就是“導引”的意思;一為名詞,就是女性和雌性動物的生殖器。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的“道”,既有名詞的意思,也有動詞的意思。“道”字就是“玄牝之門”,也就是“天地根”,“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源頭。

“道”字的第一種意義——人走在路上,可以引申出“水流的途徑”,即“水道”、“河道”。人走道必須遵循一定的路線途徑進行,辦任何事情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因此,“道”就引申為“道理”、“學說”等。俗話說:“誤人者多方,而成功之道隻有一條”,所以要辦好事情,找到那一條正確的“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行不由“道”,則有可能南轅北轍,越努力,越失敗。

在老子那裏,“道”既是天地之根,又是為人處世的方法,也就是柔弱處下,不與人爭。在孔子那裏,“道”是一種達到“仁”的路徑,也就是“義”。一個“道”字,具有文化上和哲理上的深厚內涵。我們應該尋找人生的康莊大道,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不要誤入歧途,走上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