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特拉爾,1889 年出生於聖地亞哥以北的埃爾基河穀,從小沒有受過正規係統的教育,主要受《聖經》和但丁、陀斯妥耶夫斯基、烏納穆諾、魯文·達裏奧等人的影響,從小表現出對詩歌創作的天賦。他的詩歌主要來源是鄉村生活的艱辛和不幸的愛情悲劇。
1 91 1 至 1 91 9 年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191 4 年以《死的十四行詩》獲聖地亞哥花節詩歌比賽第一名。191 8 至 19 20 年任阿雷納斯角女子中學校長。1 92 1 年在聖地亞哥主持女子中學。192 2 年應邀參與墨西哥的教育改革。同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孤寂》,筆觸細膩感人,突破當時風行於拉丁美洲的現代主義詩歌的風格。1 92 4 年應邀赴美講學,以後在拉美和歐洲一些國家任領事。
1 93 0 年發表《藝術十條原則》,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無神論的藝術;美就是上帝在人間的影子;美是指靈魂的美,美即是憐憫和安慰。此後她的詩歌創作有明顯的轉變,從個人的憂傷轉向人道主義的博愛。詩集《有刺的樹》(1938)為貧苦人們的不幸大聲疾呼,為猶太民族的遭遇表示不平,為窮苦兒童祈求憐憫,這一創作傾向對拉丁美洲抒情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 45年 9 月“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拉丁美洲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第一人。晚年曾任駐聯合國特使。1 955 年出版的詩集《葡萄壓榨機》,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也有不少詩作有宿命論和宗教神秘主義的傾向,顯得晦澀難解,尤其是後期詩作更是如此。
米斯特拉爾作為智利著名女詩人,於 1 957 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