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1 90 4 年 7 月 12 日生於帕拉爾城。早年喪母,父親是鐵路工人,16 歲進入聖地亞哥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曾任駐外領事、總領事和大使等職。1 946 年因政局變化,被迫轉入地下,繼而流亡國外,從事世界和平運動,到過歐、美、亞洲的許多國家。1 95 0 年獲加強國際和平列寧獎金。195 2 年政府宣布取消對他的通緝令,返回祖國。1 95 7 年任智利作家協會主席。197 3 年9 月 23 日在聖地亞哥去世。

聶魯達從 1 3 歲開始發表作品。1 921 年以《節日之歌》一詩在全國學生文藝競賽中獲一等獎。第一部詩集《霞光》(192 3)和成名作《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1 924)描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和自然風光,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早期寫格律詩,後改寫自由詩。詩集《地球上的居所》(19 33)第一部分是詩人精神危機時代的產物,語言晦澀,格調低沉,充滿悲觀虛無主義。1 93 5 年在馬德裏任職期間曾主編《綠馬詩刊》,寫成《地球上的居所》的第二部分。寫在西班牙任外交官期間,詩人結識了洛爾加等進步詩人、作家,作品色彩較前明快。回國後寫成著名長詩《西班牙在心中》(19 37),是出色的政治抒情詩。這時他已成為一個關心人類苦難的人民詩人或政治詩人。

聶魯達最重要的詩作是 1 950 年完成的《詩歌總集》,它歌頌祖國,讚美拉丁美洲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水手、鞋匠、漁民、礦工等勞動者,揭露反動統治階級。全書共分 15 部分,其中包括以前單獨發表過的組詩《在馬克丘·皮克丘之巔》、《伐木者醒來吧》和《逃亡者》等。此後陸續發表詩集《要素之歌》(1 954)、《葡萄和風》(195 4)、《新要素之歌》(1 956)、《一百首愛情十四行詩》(19 57)、《英雄事業的讚歌》(196 0)等。其中《葡萄和風》表現各國人民保衛和平的鬥爭,是作者最喜愛的一首長詩。聶魯達晚年定居內格拉島,撰寫回憶性詩文,思想和創作都有明顯的變 化。死 後 發 表 的 作 品 有 回 憶 錄《我 承 認,我 生 活 過》(1 974)、《我命該出世》(19 78)等。

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聶魯達是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詩人,他的創作善於汲取民間詩歌的奔放精神和誇張手法,以濃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和詞彙,表達對於自然、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抒發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表現社會、人生的重大題材。1 94 5 年,聶魯達獲智利國家文學獎金,197 1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從一個抒情詩人出發,吸收了先鋒派、西班牙謠曲、惠特曼的自由詩、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抒情詩等各種詩歌流派的優秀藝術技巧,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成為拉美和世界詩壇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