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18 03 年 5 月 25 日生於波士頓一個牧師家庭。1882 年 4 月 27 日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8 歲喪父,家境陷入貧困。1 81 7 年以前,他為積累學費已備考入高等學校,便在學院食堂裏謀得一個侍者的職務,後來進入哈佛大學讀書。在這期間,他閱讀了當時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人的作品。
1 82 1 年畢業後,他為幫助幾個弟弟求學,教了幾年普通學校,然後在波士頓當牧師,屬於唯一理教派。當時,唯一理教派在東部地區各教派中居優勢地位,它雖然打破了加爾文教僵死教條的束縛,但也保留了不少迷信成分。愛默生出於自己的信念,毅然放棄教職,赴歐洲各國旅行,尋找思想出路。
1833 年回 美 國,專 門 從事 寫 作和 演 講活 動。1836 年出 版《論自然》一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書中認為,精神法則存在於自然的中心、自然對人來說,不僅是物質,也是過程和結果;每一個自然過程都是精神的體現。人的本質不在物質,而在精神,人本身就是有限的造物主,世界之所以缺乏統一,是因為人自身的不統一。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可在頭腦的能力和特性中找到其根源;夢比實驗能夠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奧秘。書中還闡述了他的美學觀。他認為美是上帝給德行打下的印記,美的創造是藝術;對美的愛慕便是趣味,美是詩人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在書中還提出擺脫傳統的束縛的思想,主張“跟宇宙建立一種直接的關係”,要求建立一種有創見的而不是依賴傳統的詩和哲學,要求 有“給 我們啟 發的 自己的 信仰”,反對“在往古的枯骨中摸索或將一代活人套進陳腐的假麵具中去”。
1837 年 8 月 31 日,愛默生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以《論美國學者》為題發表演講,抨擊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於金錢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勞動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提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相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他號召發揚民族自尊心,反對一味追隨外國的學說。他提出“不能永遠靠外國宴席上的殘羹剩菜過活”,“要用自己的腳走路”,“要講出自己的思想”。這演講轟動一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興起產生重大的影響,被霍爾姆斯譽為“我們的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1838 年 7 月 15 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指出隻要一個人秉心公正,他在一定範圍內便是上帝,他也便有了上帝的安全、不朽與威嚴,他呼籲用原始的真理代替傳統的宗教形式。他的這一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
自 1 836 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裏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這一運動沒有組織形式,沒有具體綱領,通稱為康科德作家集團或康科德哲學學派,又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 840~18 44),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麵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由於愛默生等人的影響日益深廣,“超驗”一詞逐漸失去其貶義,最終成為了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理論上的概括,愛默生也因此成為超驗主義思想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
愛默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不滿,提倡個性的絕對自由和社會改革。1 83 0 至 18 40 年,他曾認為解放思想和精神比解放黑奴重要,因而超然於廢奴運動之外。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他改變了態度,也明確表示反對奴役黑人,反對農奴製。18 59 年,他公開為約翰·布朗辯護。南北戰爭時期,他為慶祝黑奴解放宣言的頒布,寫了著名的《波士頓頌》一詩,為黑人的平等權利而呼籲。
愛默生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包括了詩歌、散文、文藝論著等各種體裁和形式。其中較著名的散文作有《論自助》、《論超靈》、《論美國學者》等。這些散文著作,後來彙集成《散文選》第一集和第二集,分別在 184 1 年和 1 844 年出版。此外,還有文藝評論著作《詩人》(1 844)和《曆史人物傳》(185 0)等。
愛默生的創作獨具特色。他的文字不追求典雅華麗的辭藻,有時簡潔有力,猶如格言;有時用一連串的形象比喻來說明繁複的哲理,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雄辯的說服力,被概括為“愛默生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