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兄道友① 弟道恭②兄弟睦③ 孝在中④
財物輕⑤ 怨何生⑥言語忍 忿自泯⑦
“譯文”
哥哥姐姐要友愛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要懂得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姊妹能團結和睦相處,父母心中也會很高興,這就自然地盡了孝道。
把錢財之物看得很輕,從不因此而斤斤計較,怨恨就無從生起;與人講話時多包容忍讓,不說傷感情的話語,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會消失不生。
“注釋”
①友:相好,親近。
②恭:恭敬。
③睦:和睦。
④中:其中。
⑤輕:輕視。
⑥生:產生;發生。
⑦泯:消滅;喪失。
“評解”
兄弟姊妹本是一乃同胞,是除了父母之外最親近的人,因此兄弟姊妹之間要懂得相互禮讓,不要講很傷人的話,更不要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人生短短幾十年很快就會過去,要好好珍惜兄弟姊妹之間的情誼,隻要家庭彌漫著這種兄友弟恭,相信家族一定會興旺發達。
人很有錢,又很有權勢的時候,但他如果沒有原則,家道必然在幾代之內敗掉。錢財本是身外之物,不要把錢財放在第一位,認為有錢就擁有了一切,這種想法是很不可取的。當你把錢財看輕了,把情誼看重了,你會覺得很快樂;否則你就會變成錢財的奴隸,而感覺活得很累。
“忍”字心上一把刀,可見忍字的功夫要深厚。要做到時時忍、事事忍、處處忍,為大局著想,從長遠著想,不要為了一時的痛快去爭吵,甚至動手,更不要認為忍讓是膽小、是懦弱,這其實是一個人有素質的表現,待事情過去之後,對方醒悟過來時,就會覺得自己很慚愧。“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國學小百科”
古人之“悌”
“悌”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是儒家的倫理範疇,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悌”字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講;又心中有弟,則如同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順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其義有:
1.敬重兄長、善事兄長。
2.悌友,兄弟篤愛和睦。
3.悌睦,友順和睦。
4.與“弟”通。
5.簡易曰悌。
6.發曰悌。
至親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長且久,當兄弟姐妹猶在之時,更要珍愛,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畢竟“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還應心常懷有兄長、弟妹之情,則敬親愛親之情油然而生。
“相關鏈接”
司馬光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對伯康既敬重又倍加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歲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因為伯康體質羸弱,消化不佳,常需少食多餐,所以照顧起來頗為費神。每當吃完飯不久,司馬光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司馬光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伯康,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李績煮粥
在唐朝有位大臣叫李績,原姓徐,是位忠臣,因為對國家非常有功勞,所以李世民賜他國姓李績。李世民是一位開明的國君,他非常地尊敬賢德之人。有一次李績生病,禦醫說需要人的胡子做藥引,唐太宗聽完,馬上拿刀子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來,拿給禦醫。這件事傳到李績的耳中,李績非常感激皇上能這麼對他推心置腹。
李績是忠臣,還是孝子,他對兄弟姊妹也非常友愛。李績那個時候年紀也很大了,他有個姐姐,剛好姐姐生病,他去探望姐姐。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他就把這些仆人支開,親自為她煮。因為風很大,不小心火燒上胡子,趕快把火滅掉。他的姐姐在旁邊看到了,就說:弟弟,你這是何苦!家裏的傭人這麼多,你就要他們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裏這麼辛苦。李績卻回答說說:姐姐,你的年紀都這麼大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能夠為你服務。
正是由於李績的忠孝,使得他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延伸閱讀”
學會忍讓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的矛盾,遇到矛盾時,如果不願意吃虧,步步緊逼,據理力爭,死要麵子,認為忍讓就是沒了麵子失了尊嚴,最終隻能使得矛盾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激化。俗語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雙方在發生矛盾時,都各退一步,那矛盾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但有人覺得忍讓吃虧、窩囊、受氣、丟麵子,是懦弱的表現,所以一定要一爭高低,一決勝負,甚至連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肯放過。其實忍讓並不是不要尊嚴,而是成熟、冷靜、理智,心胸豁達的表現,也是一種美德。
忍讓是理智的表現。當雙方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特別是當個人的人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理智的人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製,耐心地講道理,進行說服和規勸,及時化解矛盾;即使對方仍然蠻不講理,我行我素,但也毋須惡語相加,更不要輕易地采取過激行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非法手段對付不法行為,這樣做不但不理智,而且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忍讓是大度的表現。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此時此刻也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胸襟。“小不忍則亂大謀”,因此曆史上那些在關鍵時刻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讓、製怒,以柔克剛者向來為人們所稱道。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最終成為劉邦成就偉業的得力將帥;藺相如能忍,才有了將相和的佳話。楚霸王項羽不能忍,怒火燒鹹陽,終不能成就霸業;三國時張飛不能忍,怒打小卒,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能忍者能成就大業,不能忍者貽害無窮。因此曆史上那些在關鍵時刻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讓、製怒,以柔克剛者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忍讓也是一種美德。為人處世,隻能進不能退,隻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點虧,受不得半點氣的做法,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時候,為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個人作一點讓步,受一些損失,付出一點代價,也是非常必要的。每個人讓出一小步,社會就會進步一大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中,要互相諒解,互相幫助,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走得更近,社會才會和諧。
《古今醫統·雜著類》說:先用一個忍字,後用一個忘字,將兩味和勻,用不語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繼之以忘,可無終身之憾也。這劑和氣湯喝下之後,會將心中的怒氣變為平和之氣,變成快樂之氣,變成開心之氣,變成勉勵之氣。
忍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的表現。中國有句古話叫“和為貴”,“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應該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而決不能強人所難,以鄰為壑,勾心鬥角。否則會一損俱損,兩敗俱傷,不僅對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要吃虧。更何況金錢、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人生短暫,不必計較太多。
“原文”
或①飲食 或坐走 長②者先 幼③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日常飲食起居中,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居後。
長輩有事呼喚某人,應代為傳喚、尋找,如果此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情,能幫忙則幫忙,不能幫忙的則代為告之。
“注釋”
①或:或者。
②長:音zhǎng,年紀大。
③幼:年紀小,未長成。
“評解”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代代相傳,並滲透在言行舉止、衣食住行中。
晚輩在長輩麵前,一定要有禮貌,尊敬長輩,要懂得長幼的次序,事事要先考慮到長輩,懂得禮讓。
長輩如有事相求,若能辦應當馬上去辦,若幫不上忙就如實相告,不要勉強。人都有老的時候,隻有現在去尊敬、禮讓長者,將來才會得到晚輩的尊敬、禮讓。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座次、席次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麵”,稱臣叫做“北麵”。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麵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麵北,最卑是坐東麵西。
古代貴族出行常乘馬車。車上座位以左為尊。古人為了迎接尊貴的客人,便讓車上左邊位子空著,即所謂“虛左以待”。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信陵君迎接侯贏的故事了。侯贏是個看門的,又老又窮,而身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卻親自駕車,“虛左自迎夷門侯生”。隱居多年的侯贏終於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誠意所感動,替他出謀劃策,以竊符救趙的錦囊妙計,解了信陵君的燃眉之急。
“相關鏈接”
杜環代人養母
杜環是唐中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隨侍父親杜一元遠遊到江東作官,於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本來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環特別好學,專精書法;個性謹慎而又有節製,很守信用,喜歡去救助別人的急難。
杜環父親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母張氏,年紀六十多歲,在九江城下痛哭,無家可歸。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常母年紀老邁,就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嗎?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顧念和常允恭的舊交情,必定不會拋棄您。”常母照那人的話去做,搭船去見譚敬先,譚卻謝絕而不肯接納。
常母處境大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經在金陵作過官,那兒也許還有親戚、朋友活在世上,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隨人到金陵。打聽過一二人都已經不在了,於是就向人打聽杜一元家在那裏,路上的人回答她說:“杜一元己經死很久了,隻有他兒子杜環還活著;他家就在鷺洲坊裏頭,門內有兩株橘子樹可以辨認。”
常母穿著破爛的衣服,淋著雨走到杜環家裏。杜環正與賓客對坐,當她看到常母,大為吃驚,似乎在那裏曾經見過麵。於是就問她說:“您不是常夫人嗎?您為什麼會到這裏呢?”常母哭著告訴杜環原因,杜環聽了也哭了出來。
杜環扶著常母坐下,向她禮拜行禮。再把妻子叫出來拜見她。環妻馬氏脫下衣服讓常母更換淋濕的衣服,捧粥給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讓常母休息。常母問起允恭這生所親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況,也問起她的小兒子常伯章在那裏。杜環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沒有一個在這兒,(常母)不能夠托付給他們,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說:“現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後,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沒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話,我杜環雖然貧窮,難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嗎?況且先父和允恭交情好得像親兄弟一樣,現在您老人家貧窮困頓,您不到別人家裏去,而來了我杜環家裏,這真是他們兩位老人家在冥冥中引導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
當時正是戰爭過後、饑荒的歲月,百姓連親身骨肉都以保全了。常母看杜環家境貧窮,雨停後,就堅決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他的老朋友。杜環就叫丫環跟在她後麵。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沒找到任何朋友而回來了。這時常母才定居下來。杜環買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縫製衣裳。杜環全家人都把常母當母親侍奉。
常母的個性急躁而又狹隘,隻要稍稍不順地她的心意,往往就發怒罵人。杜環私底下告戒家裏人,盡量順從常母,不可以因為她貧窮困頓,就對她輕視、傲慢,和她計較。常母患有痰疾,杜環親自替她煎藥,還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為常母的緣故,杜環家人都不敢大聲說話。
經過了十年,杜環擔任太常讚禮郎的官職,奉詔令去祭祀會稽山。杜環回來路過嘉興,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兒子常伯章。哭著對他說:“太夫人在我家裏頭,因為日夜思念著你而生病了,你真應該早點兒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說:“我也知道這件事情,隻是路途遙遠不能去。”
在杜環回家半年後,常伯章才來。這天正好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了小兒子,兩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來。杜環家人認為這樣不吉祥,就去勸阻他們。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有什麼不吉呢?”
後來,常伯章看母親年紀老邁,怕她無法遠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騙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看她。杜環更加謹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兒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三年之後就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