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人會把仇恨的萌芽抑製在心底裏,把別人的背後攻擊當作麵明鏡,視為座警鍾,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改造自我,完善自我,重塑自我,直麵人生。
寒山和尚曾問拾得和尚:“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說:“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高僧大德在遇到謠言誹謗時,可以做到“聞過則喜”、“聞謗不嗔”,甚至有“我聞毀謗如飲甘霖”的達觀之論,值得我們效仿。
二、大度寬容
流言蜚語,大都經過眾口流播,針尖大的一個眼,誇張成天大的一個洞。事實上,有些純屬虛構,捕風捉影,自己根本沒有別人攻擊的那些問題,所以要正確認識謠言誹謗,正確對待謠言誹謗,這既是公眾人物的基本功,也應該是普通人提高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麵。
理智一點,達觀一點,寬容一點,大度一點,我們將會煉就笑傲江湖、笑傲人生的金剛不壞之身。我們沒有必要為一些不中聽的話耿耿於懷,更無須為此爭個魚死網破。
三、事實說話
聽到流言蜚語,我們應該加以分析,識別哪些隻是人們對自己不滿的宣泄,哪些是別有用心造謠中傷,試圖達到某種目的,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如果屬於前一種,可以置若罔聞,讓它不了了之。如果屬於後一種,就很有必要認真對待了。現實社會中,真理被看成謬誤,謬誤被人奉為真理的事時有發生。莫須有的罪名,會編造得天衣無縫,很難揭露澄清。即使你有充足的理由,認認真真地去辯解,別人也會誤認為你心裏肯定有鬼。如果讓事實說話,謠言則會不攻自破。
“原文”
凡道①字 重②且舒③ 勿急疾 勿模糊
彼④說長 此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譯文”
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 ,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說得模糊不清。
遇到在談論別人是非好壞情況時,聽聽就算了,如果與己無關就不必多管。
“注釋”
①道:說。
②重:穩重。
③舒:緩慢。
④彼:對方。
⑤此:跟“彼”相對,這。
“評解”
在與人溝通時,說話一定要吐字清楚、明白,對方也會聽得清楚明白,而且說話要有重點,不要囉嗦了一堆,但還沒有說明白,這樣聽的人會很著急,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更要說得有條理。說話不能急躁,否則會落下重點或語無倫次,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在人們談論一些是是非非的事情時,自己不要去參與評論,更不要去傳播這些流言蜚語,一定要遠離是非之地。當聽到一些是非、詆毀、汙蔑他人的話時,聽過以後也不要把這些話放在心裏,更不要再對他人提起,事情本就與己無關,若閑著沒事把這些是非對他人講,不僅會害他人,也會把自己卷入是非之中。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
《禮記·樂記》中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因此,“禮”是根據一個人的德與位所形成的本分與職責的不同,是要求每個位置之上的人各敬其業,這是使一個團體和國家,乃至天下,能夠有條不紊的關鍵所在,它不是強製性的接受,而是靠人們的自覺遵守和公眾輿論的監督,當自覺遵守和輿論監督無效的時候,才會動用“政刑”的手段予以製裁。
孔子在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時候,不是強製人們接受,因為孔子既不是君王,也不是官長,孔子隻是站在仁者的立場,告訴人們,怎樣才能使社會和諧穩定,從而使人們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樂業的正常生活。
“德”是潛存於人心,是理想的美好品性,但它的內涵很抽象,沒有明確的重心。有國有家者的“德”,應該體現在國政、家政和自己的言語舉止中。人非聖賢,德性不會與生俱來,需要經過砥礪和涵養才會逐步形成。為了便於人們修養德性,孔子把周代相傳的冠、婚、喪、祭、饗、射、朝、聘等禮儀,改造成為一套道德行為的規範,統稱為“禮”。使人們在揖讓進退之際,增益其德。如能久習而成性,則庶幾乎近於德。因此,禮的功能,從大處而言,是要推行仁政;從小處而言,是要造就德性充盈的君子。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禮記》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於人情而製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人性是天賦予的自然屬性,理應得到尊重。人性的流露,表現為喜、怒、哀、樂之情。隻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人性可以不受製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於將人類等同於動物。
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儒家認為,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在於,人有思維能力,能夠用理智控製自己的情感。隻有健康的情感,才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大自然)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於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於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儒家所提倡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無一不根於人性。
儒家認為,與民同樂,才是真正的樂。隻有君子能懂得樂。君子審聲而知音,審音而知樂,審樂而知政,治國之道盡在其中。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所以古人說:“樂者德之華也。”
“相關鏈接”
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用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援助,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唾他一臉!”
左師官觸龍希望進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來到宮中,慢慢地向前走,到了太後跟前謝罪說:“我腳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沒見您了,我怕您玉體欠安,所以想來看望您。”
太後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裏,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後說:“我做不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又說:“老臣的兒子舒祺年歲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裏很憐愛他,希望他能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特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才格外疼愛小兒子。”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觸龍說:“我私下認為您對燕後的愛憐超過了對長安君。”太後道:“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您把燕後嫁出去的時候,拉著她為她哭泣,不讓她走,想著她遠嫁,您十分悲傷,那情景夠傷心的了。燕後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時為她祝福,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這樣做難道不是為她考慮長遠利益、希望她有子孫能相繼為燕王嗎?”太後說:“是這樣。”
觸龍問太後:“從現在的趙王上推三代,直到趙氏從大夫封為國君為止,曆代趙國國君的子孫受封為侯的人,他們的後嗣繼承其封爵的,還有存在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趙太後說:“我沒聽說過。”
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卻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
太後終於被觸龍說服了,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齊國派兵解了趙國之圍。
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自幼就異常勤奮,不僅讀起書來經常廢寢忘食,而且從舍不得休息。其父董太公看了十分心疼,就決定在後宅修築一個花園,以便讓董仲舒讀書讀累了的時候,到花園裏歇息散心。
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去南方學習考察了花園的建築藝術之後,就一邊準備磚瓦木料,一邊破土動工,並很快就初具規模。花園裏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
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去園裏遊玩,但他手裏捧書,隻是搖搖頭,然後繼續看書。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都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夥伴招呼董仲舒:“快來玩呀!”但他動也不動,仍然再研究詩文,頭也顧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後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們紛紛攜兒帶女前來觀賞,都誇董家花園建得精致漂亮。父母叫董仲舒陪他們去玩一會,他隻是點點頭,仍低頭學習。中秋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
董仲舒後來成為著名的思想家,這和他專心學習,不為雜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係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延伸閱讀”
有助孩子成功的說話語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下麵介紹幾種有助於孩子成功的說話語氣,以便於家長能夠和子女正確地交流。
1.充分的肯定、信任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孩子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和肯定,就會信心十足,作父母的千萬不要打擊孩子做事的熱情,不然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2.尊重、商量的語氣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時,作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跟你作對,而加以粗暴地反對,這樣做隻能增長孩子的逆反心理。應態度平和,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講話,這樣孩子就比較樂於接受。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千萬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裏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當不讚成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應解釋原因,說明道理,並使孩子理解。
3.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用讚賞的語氣加以肯定,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那他會繼續努力。
4.鼓勵的語氣
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嚐試,直到成功。若一味地批評責備,就會打擊孩子嚐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
“原文”
見人善① 即思②齊③ 縱④去遠 以漸躋⑤
見人惡⑥ 即內省⑦ 有則改 無加警⑧
“譯文”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的念頭,即使目前能力相差很遠,隻要下定決心肯努力就會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有這些過錯或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注釋”
①善:善行,好的行為。
②思:思考,想。
③齊:同樣,一樣。
④縱:縱然。
⑤躋:上升。
⑥惡:音è,不好的行為。
⑦省:音xǐng,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⑧警:使人注意。
“評解”
當看到別人的善行時,對這樣的行為要發自內心地去讚美,不要去鄙視、去嘲諷,更不要有嫉妒的心理。看到他人善良的一麵,就應該引以為榜樣,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努力去做。當看到別人的過失、錯誤時,首先要自我反省是否有類似的行為,如果有就要立刻改正,若沒有,就要勉勵自己,引以為戒。
“國學小百科”
古人自我修養的方法
1、反省
最早見於《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荀子《勸學》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反省之法最常見的叫“內視反聽”。《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
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陶淵明:“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2、撰銘
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刻寫文字以自勉。
有鏡銘:“見爾前,慮爾後。”盤銘:《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硯銘:如朱熹的“寧詳勿略,寧近勿遠,寧下勿高,寧拙勿巧”;文天祥的“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卷卷,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日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
衣銘:《禮記》載有這樣一則:“桑蠶苦,女工難,得新娟故後必寒。”
棺銘:如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林紓的“讀書則生,不則入棺。”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更是千古名篇。
3、懸聯
在堂、室等處懸掛對聯,朝觀夕看,自省自勉。
南宋詩人陸遊築有書巢,懸聯曰:“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明代抗倭英雄鄧子龍也有這樣的一副書齋聯:“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書齋聯曰:“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清代禁煙名臣林則徐性情易怒,故在書房掛上“製怒”的條幅以自警,並懸一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4、詠物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以橘自喻:“受命不遷,生麵國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唐代詩人王昌齡以冰自喻:“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宋朝抗金名臣李綱以病牛自喻:“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盤疲誰複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
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以磁針自喻:“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明代於謙以石灰自喻:“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以竹自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5、用物
成語有“韋弦之佩”、“佩韋自緩”和“佩弦自急”。韋,熟牛皮;弦,弓弦。《韓非子觀行》記載:“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之緩己;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資治通鑒》,“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宋仁宗時曾任樞密使的趙概,“少篤學自力”,對自己要求甚嚴。他備有一盒白豆,一盒黑豆,一隻空盒,做了好事或學業有長進,就在空盒中投一粒白豆,反之則投黑豆,借以自勉。
“相關鏈接”
有功應受祿
子貢和子路是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貢是大商人,常常到其它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有一個法律規定,就是在其它的國家,發現魯國人被賣到那個國家當奴隸,這個時候你可以花錢把我們的同胞贖回來,國家再以同樣的贖金還給你。子貢就在別的國家做生意時就把本國的人贖了回來,後來官府要給他錢,因為子貢非常有錢,便沒有要。結果這個消息傳出去,人們就說:子貢好清高!你看連錢都不收。
這件事傳到了孔子那裏,孔子就跟子貢說:你這樣做不恰當。孔子分析說:現在魯國人,窮人占大部分,有錢人占極少數。假如你今天贖人不拿錢,那其它很窮的人到了其它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又想到說人家子貢都不拿錢,那我贖回去拿錢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錢,我可能生活都有困難。所以他救人的時候就會有顧慮、會有遲疑。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因為遲疑沒有贖人,那一個人的背後可能又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有妻子、有孩子。所以因為一個人沒贖回來,那我們就有過失!因此你這麼做可能就有人因為這樣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
子路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掉進了水裏麵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義,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裏把他救起來。這個人非常感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高興得把他的牛牽給子路,說:這個牛送給你。子路也很歡喜就把牛牽走了。一般的人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是優,子路做了好事還牽著牛走,好像比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對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往後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都會體會到善有善報。
“延伸閱讀”
如何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 實際上是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使人生達到了相當完滿的境界。那應該如何去做呢?
1.要正確地實事求是地接納自己,並對自己有全麵的認識
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難免存在一些不足與不完善的地方。每個人的容貌、體型、生理特點以及父母的職業、身世地位等家庭與社會背景是無法選擇的,甚至是很難改變的。在現實生活中,個人的發展和前途,也不總是由個人的主觀意誌把握和決定。因此,人首先要麵對這個嚴峻的現實,不必為碰到了不好的遭遇而灰心喪氣;其次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全麵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他人的評價。我們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盡量多的形容詞描述自己,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
2.客觀地自我評價,尋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
一個人首先要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我的獨特性。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關注自己的成功,並將優勢積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無數的閃光點,重點在於尋找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更好的發揮。
3.積極地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對自我完成某項工作的期望與預期。期望值是一個相對值,對自己和環境的期望要適合自己的能力及環境的客觀情況。當人們期望自己成功時,他必然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並且當麵臨挑戰性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從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如果過高地期待自己,不切實際苛求環境,都會損害自己,造成失望乃至絕望,這就要求自身必須確立合理的需要和理想,把理想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一個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發展共同決定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都具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的評價,在學習和工作中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但不要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4.關注自我成長
這是一個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實踐。孤立的自我是沒有意義的, 也無所謂價值。自我, 隻有在實踐中, 才能獲得衡量自身價值的社會標準, 才能顯現出自身的弱點和完善的方向。自我, 隻有按照社會進步的需要去完善, 才有積極的意義。
5.加強道德修養
在人際交往中, 我們應該自覺格守人們公認的有益社會進步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這就是講道德。道德, 也是一種社會巨大的凝聚力量。一個講道德的人, 必然是高尚的人;不斷增加道德修養, 會使人格充滿魅力, 會使自我更加完善。
“原文”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①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②戚③
“譯文”
任何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哪裏不如他人的地方,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
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可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擔心、自卑。
“注釋”
①礪:自勉。
②生:產生。
③戚:憂愁、悲哀。
“評解”
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有德行的人,能以德服眾。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懂得如何去包容別人、去欣賞別人的才華。一個人若隻有才,而無德,那他的才也隻能是平庸之才,永遠無法提升到至高的境界。
在學習上、在為人處事上要有上進心、攀比心,但在穿著和飲食上千萬不可有這樣的心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一個人從小就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因為物質享受是個無底洞,人隻有降低自己的欲望,懂得珍惜,才會知足常樂。
“國學小百科”
古代服飾的代稱
中國古人被嚴格的綱常約束,禮節繁多,僅僅在穿衣戴帽上就五花八門,而中國人又習慣以衣帽取人,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代號,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雖然清時已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為紅纓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代稱。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舊因以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搢紳:亦作“縉紳”、“薦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
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
紈袴:亦作“紈絝”。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亦作“青襟”。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古時普通人在八九十歲以前隻能穿麻衣,這些普通人叫“布衣”。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