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泛愛眾(1 / 3)

“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① 地同載②

“譯文”

隻要是人,就應該相親相愛,如同蒼天與大地所生長的萬物,不分你我,互助合作,絕對沒有私心,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注釋”

①覆:蓋住。

②載:承載。

“評解”

人類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你我都是一樣,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團結友愛,不要有什麼種族歧視、民族之爭。地球其實就是個大家庭,而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所以一家人要和睦相處,這樣這個家庭才會美滿、才會祥和。

“國學小百科”

大同世界

“大同”是古人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

“大同”之說,最早來源於《禮記·禮運》篇。文章記載孔子出遊,有所感歎。當時,弟子子遊在側,問孔子為什麼歎息。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對大同社會的看法:大道實行的時候,以及夏、商、周三代英賢,他都沒有趕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個時代。他說,大道之行就是天下為公,在那個時代,選賢能,講誠信,人們不獨親其所親,不獨撫養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愛,使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能夠順利成長,寡、孤、獨及殘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職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適的人家。人們不必把財貨攫為已有,隻怕貨財被丟棄而不用;人們在勞動中都能各盡其力,但不是為自己,並且鄙棄那種隻為自己而勞動的行為。所以,奸邪之謀、盜賊之事都不會發生,夜不閉戶,那才是太平盛世。

孔子重新建構“仁”這一道德範疇,主要是為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每一個人均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所以把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就可以導致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社會的出現。

即首先通過強調在家裏要孝順父母、親愛兄弟,培養其對親人的強烈愛心,作為對仁的基本要求。然後把愛心逐漸擴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後再把這種愛心進一步擴大到全社會,使每個人都有一顆博愛的心。雖然做不到“博施於民”,但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為社會作好事,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選賢舉能等等。“在這個社會裏,奉行天下為公的原則,其所向往的不是社會生產能力的高度發達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而是社會道德的高尚,人倫關係的和睦,社會秩序的安定。”

這表明孔子所追求的正是人民安居樂業、老幼各得其所、怡然自得的大同世界。

“相關鏈接”

斬蛇除害

戰國有一個名叫孫叔敖的人,很有德行。有一天他在外麵做事,看到了一條兩頭蛇,因為在他們鄉裏麵謠傳,看到兩頭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會有厄運。所以他看到以後,馬上拿起棍子把這個雙頭蛇打死了,然後把它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裏去了。

孫叔敖的就問他:“你在哭什麼?”

孫叔敖就說:“我不能奉養您老人家了,因為我看到雙頭蛇,我把它打死埋掉,命可能保不住了。”

他的母親聽完也很欣慰,因為孩子能夠替別人著想。

就安慰他說:“你不用擔心,你有這樣的善心,往後一定會很有福分。”

後來孫叔敖長大,果真做了楚國的宰相,也很有成就。

“延伸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孩子愛心的培養,關鍵時期在童年,並且需要父母愛心的澆灌。培養孩子愛心的途徑、方式很多,下麵介紹幾種簡單而行之有效的妙法:

1.以身示教

父母、親人要用愛心去影響孩子,要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尊敬鄉鄰,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珍惜光陰等,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同時,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愛,並結合生活中孩子的壞行為、不良習慣,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

2. 正確引導,轉移壞習慣,

父母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寬容地給孩子嚐試錯誤的機會,然後聽聽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恰當的評議,也隻有恰當的評議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議。用博大的愛心去感化、尊重孩子,而不要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埋怨。要多給孩子建議性的引導,讓孩子信服,從而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3.培養孩子的自愛、自立、自強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每一天都會有變化,變化有好的也有壞的,當孩子做的不對時,父母盡可能避免正麵批評,要巧妙地讓孩子知道什麼不對,應該怎麼做,而且使他感覺到自己原來很優秀,感到自己在變化中長大,從而產生自愛、自立,努力把握正確的方向達到自強。

4.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做愛的發現者和講解員,及時進行愛的傳遞,讓愛從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如看到小動物,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保護小動物啊,看到有人亂扔垃圾時,帶著孩子把垃圾拾起來丟到垃圾筒,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等等。講故事、閱讀書籍也是培養愛心的方式之一。

關鍵是父母要做到,孩子在你的影響下,也效仿你去做,有可能會比父母做的更好。

“原文”

行高①者 名自高② 人所重③ 非貌高④

才⑤大者 望⑥自大 人所服⑦ 非言大

“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是否出眾。

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不凡,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說大話。

“注釋”

①高:高尚。

②高:指名望高。

③重:重視。

④高:出眾。

⑤才:才華、才能、能力。

⑥望:名望、聲望。

⑦服:佩服。

“評解”

一個受人推崇與尊重的人,他的名聲、聲望一定很高,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他相貌長的如何出眾,多麼有錢有權有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有很高的德行與修養,凡事能以身作則,事事從大處著眼,處處為他人考慮。大家看到他的言行舉止,就會很尊敬他、敬仰他,仰慕他的人會越來越多,那他的聲望就會隨之而提高,而且這種尊敬與敬仰是發自內心的,這就是所說的“以德服人”。

一個有才能的人,不光要有深厚的學問,還要有很好的德行,學問會隨德行的提高而提高。一個真正有德行有才華的人,他所做的事一定會有利益於家庭、有利益於社會,讓家庭、社會的每個人都受益,尊重他、佩服他是很自然的。

“國學小百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由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麵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隻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這一成語典故出漢將軍李廣的故事。

西漢時候,李廣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隻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嚐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相關鏈接”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多飛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隻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自不量力

曆史上自比諸葛亮的人不少,但像王昭遠這樣無恥而無能者卻不多。王昭遠本是無賴之人,靠奉承後蜀後主孟昶取得高位,他還不滿足,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他勸說孟昶派使者聯絡北漢,共同舉兵滅宋,孟昶居然同意,後因使者在途中叛逃宋朝,宋太祖遂決意滅蜀。

隨後,宋朝派忠武節度使王全斌、武信節度使崔彥進、樞密副使王仁贍、寧江節度使劉光義、樞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領步騎兵六萬伐蜀。孟昶聽說後,命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招討使,率兵拒戰,並對王昭遠說:“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

王昭遠此時仍非常狂妄,從成都出發的時候,後主孟昶讓宰相李昊等人在城外為王昭遠餞行。王昭遠手拿鐵如意,指揮若定,自比諸葛亮。王昭遠酒酣,攘臂對昊曰說:“吾此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麵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

結果,在宋軍的打擊下,王昭遠三戰三敗,狼狽逃竄到利州,焚毀桔柏津的橋梁,留部將守劍門,自己逃到漢原坡。

宋軍追到後,趙崇韜還想召集軍隊作最後抵抗,而王昭遠卻據胡床不能起,趙崇韜戰敗,被擒,王昭遠脫下甲胄倉皇逃跑,投奔東川,藏在民宅中,被追兵活捉。

耶律休哥說:“史書中常提到所謂妄人,王昭遠就是典型的狂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後蜀偏安一隅,無非是因為中原多事,無暇它顧,王昭遠何德何能,非要愚不安愚,向強敵挑釁,最後上演一幕‘帶汁諸葛亮’的鬧劇,真是典型的蠢貨。”

歐陽母教子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承擔起撫養、教育兒子的責任。母親不僅教他讀書、識字,而且還教他讀書的方法。她對歐陽修說:“你父親讀書時,常常在本子上寫寫記記,或是在書上圈點批注,你也應學著做。”歐陽修對母親的教誨總是認真思考,並努力試著去做。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歐陽修十幾歲就寫得一手好字。

歐陽母不僅教孩子認字寫字,還十分重視孩子的品德培養。她經常用歐陽修父親的為人教育他。她向歐陽修講:“你父親是個清正廉潔的官,每當俸祿下來,她隻留一部分貼補家用,大部分都接濟了窮人。所以,你父親去世時,隻給家裏留下一間房、一攏地,現在咱家住的房,種的地還是咱祖上留下的。我希望你也要成為你父親那樣的人。”

歐陽修24歲時,當上了推官(相當現在的審判官)。歐陽母用丈夫做刑官時謹慎處理案件的事例教育兒子。她嚴肅地對歐陽修說:“你父親對每個案子都反複研究,認真推敲,特別是人命案,他更是反複核實,一絲不苟,從不徇私枉法。”

歐陽修牢記母親的教導,為官清正,一直保持著剛正不阿、公正辦案的作風,因此,歐陽修多次被貶。後來,因他疾惡如仇,勇於諍諫,被小人誣陷,而被擠出京城。歐陽修對母親說:“孩兒不孝,這次授人以柄,被趕出朝廷,連累母親又要跟兒受苦了。”

歐陽母聽後,泰然一笑,對歐陽修說:“你這次仗義執言,做得很對。那些溜須拍馬、心術不正的贓官,還算是人嗎?為此,你遭貶謫,我不在乎。”母親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令歐陽修激動萬分。有這樣一位母親,歐陽修感到榮幸,感到驕傲。

歐陽母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使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說敢為,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愛戴。

“延伸閱讀”

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能夠產生吸引力的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情感、學識的有機融合,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說白了就是能產生吸引力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在今天的社會裏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在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真誠、熱心、無私、實在、大度者,人際關係融洽,親和力強,那他的朋友就會越多,成功的幾率就大。

人際關係,是一種最基本的關係,可也是一種最複雜的關係。雖然我們想常盡善盡美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但客觀上卻常常為各種人際關係的糾葛與矛盾所煩惱和痛苦。我們可以探討表現人格魅力的心理學規律,通過與人溝通心靈,加深理解,從而促進人際關係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那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現在那些方麵呢?

首先,在對待現實的態度或處理社會關係上,表現為對他人和對集體的真誠熱情、友善、富於同情心,樂於助人和交往,關心和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待自己嚴格要求,有進取精神,自勵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對待學習、工作和事業,表現得勤奮認真。

其次,在理智上,表現為感知敏銳,具有豐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維上有較強的邏輯性,尤其是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再次,在情緒上,表現為善於控製和支配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振奮豁達的心境,情緒穩定而平衡,與人相處時能給人帶來歡樂的笑聲,令人精神舒暢。

最後,在意誌上,表現出目標明確,行為自覺,善於自製,勇敢果斷,堅韌不拔,積極主動等一係列積極品質。

具有上述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是在群體中受歡迎和受傾慕的人。

“原文”

己有能 勿自私① 人所能 勿輕訾②

勿諂③富 勿驕④貧 勿厭⑤故 勿喜新

“譯文”

當自己有能力做事情時,不要自私保守,隻考慮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對於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肯定、欣賞,而不要批評、嫉妒、貶低。

不要去討好巴結獻媚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麵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或者以輕視的眼光去看窮人。不要喜新厭舊,對於老朋友要珍惜,對新朋友或新事物不要一味地貪戀。

“注釋”

①私:自私。

②訾:音zǐ, 輕視、鄙視。

③諂:討好、奉承。

④驕:驕傲。

⑤厭:厭倦、嫌棄。

“評解”

當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時候,要盡己所能去幫助,不要坐視不管,這樣是自私的。救人於水火,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去做的;樂於助人的人,才會在遇到危難的時候“得道多助”。當看到有才能的人,不要嫉妒和詆毀,應見賢思齊,這才是君子之道。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一個人首先要有骨氣,不論窮也好富也罷,隻要知足,就會常樂。當自己生活不如人時,不要覺得抬不起頭來,更不要去巴結有權有勢之人,這樣做很沒骨氣,會讓人瞧不起的;若自己的生活富裕,條件較好時,也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完美無暇,因此有的人為了追求“十全十美”,放棄了曾經和他朝夕相伴的在他看來不是完美的事物或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習性。在欲望的驅使下,養成了奢靡的習慣,結果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不堪,久而久之愈陷愈深,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

“國學小百科”

重“義”的古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義”不僅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是指道義,即行為是正義的或符合道德規範的。“義”與“仁”的關係甚為密切,所以“仁義”二字經常並稱連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仁”是“義”的內隱,“義”則是“仁”的外顯。

早在夏朝,統治者就有所謂“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政思想。西周在選拔官吏時,特別強調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聖、義、中、和)與“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由於司法官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西周在選拔司法官時更是強調必須遵循“有德惟刑”的標準,即司法官既要道德高尚,又要知刑懂法。

春秋戰國時期,任用官吏時更加重視能力與德行。管仲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典型的以法家學說為統治思想的王朝,在國家治理上反對“禮治”,“獨任法治”。但即便如此,秦朝在職官管理製度中仍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素質。

到了漢代,禮義道德教化也被置於治國的首位,對官吏的道德素養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朝選官的主要途徑是察舉製,其法定的主要標準為“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

“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誌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光祿四行”為“質樸、敦厚、遜讓、節儉”。由此不難看出,漢朝選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順序進行考察的,德被置於首位。

三國時,盡管在選官標準上過於重門閥家世,但對才德亦有具體要求。明確規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於兄弟,四曰潔身勞謙,五曰信義可複,六曰學以為己。”

唐朝統治者在“德禮為政教之本”思想的指導下,更加強調德禮在治國中的作用。唐朝實行科舉選官製度,科舉考試及第者還須經吏部的考試,合格者才被授予官職。

吏部考試主要從體貌、言詞、楷法和文理等四方麵進行,若“四事皆可取,則先以德行,德行均以才,才均以勞”(《通典·選舉》)。

唐朝對官吏考績的法定標準為“四善二十七最”,所謂“四善”專指品德 “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據不同部門的職責規定的具體標準,其中第三條是“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唐六典·尚書吏部》)。從唐玄宗時製定的監察法規——《六察法》的內容來看,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惡”。由此可見,唐朝對職官的選任、考核和監察,都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

唐以後的宋、元、明、清各朝在職官管理製度方麵與唐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宋代的《守令四善四最》和金代的《四善十七最》在官吏考課方麵,對“四善”的要求與唐代是完全一致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這位以重典治國治官著稱的明代開國君主,也認為“禮樂者治本之膏梁”,在察舉賢才時,“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由於儒家倫理觀在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居於支配地位,因而仁義道德教化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也就被無限拔高了。其主旨無不在強調仁義道德教化在綜合治理中的主導地位。統治者意圖通過突出道德教化來喚醒官員的良知和責任感,從而遠惡近善,不去違法,達到防患於未然的目的。時至今日其中有些東西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相關鏈接”

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三個月沒下雨,田地幹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卻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隻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麵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聽到沒有?給你吃的!”隻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麵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為國為民 先憂後樂

在宋朝時候,宰相範仲淹,他小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就走過去跟這位先生說:你可不可以幫我看看,我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聽了很驚訝,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口氣挺大的。

算命先生這麼一講,範仲淹有點不好意思,頭低了下來,接著又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也有點懷疑,奇怪!一開始是說能不能當宰相,現在居然降到當個中醫師。就問他:為什麼你兩個願望差那麼大?

範仲淹就說:因為唯有良相跟良醫可以真正救人。因為一個好的宰相隻要把國家的政策處理好,可以幫助千千萬萬的人民;而醫生盡心盡力,也可以讓人從病苦當中得到解脫。算命先生聽到範仲淹這麼講,看他小小年紀處處立的誌向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他人,很是感動,於是對他說:“你有這一顆心,你一定可以當宰相。

後來範仲淹真的在朝為相,在做官期間,他還買了很多的義田,他的親族三百多個人都是他在照顧。興義田讓他們來耕作,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生活無憂;他的俸祿,隻要看到親朋好友婚喪喜慶有困難,他都會慷慨解囊。

範仲淹除了在金錢當中盡心盡力幫助這一些親友之外,他還蓋了一所學校,興義學,讓更多學子能夠得到聖賢的教誨,進而可以報效國家。範仲淹辦的那個學校,直到清朝考上的進士有數百個,狀元就有好幾十個。直到現在範仲淹的德行還在影響著世人。

惜友寧死

漢朝有一個讀書人叫荀巨伯,他去看望一個生病的朋友,卻碰到了有盜賊侵入。盜賊對整個郡開始燒殺擄掠,所有的人都趕快逃命。

荀巨伯的朋友病重,行動不方便,不能逃命,就趕快跟荀巨伯說:你趕快走,我已經沒有能力走了,不要讓他們傷害到你。荀巨伯卻說:我假如走了,我就沒有道義,所以我寧死也不可以走。

當盜賊闖進來時,荀巨伯就主動走出來對他們說:我朋友已經病重了,你們不要再傷害他;假如你們要殺就殺我好了。

荀巨伯的慷慨陳詞震撼了盜賊,因為郡裏了人大多數都逃跑,居然有一個人不怕死在這裏等著,而且是為了他生病的朋友。這些盜賊被荀巨伯的這種精神感動了,盜賊頭目便說:我們這些人都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這個有道義的地方?所以全部盜賊都撤走了。

“延伸閱讀”

學會讚美的藝術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讚美” 每個人都會對來自社會或他人的適當讚美而感到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滿足。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賞,並感到愉悅和鼓舞時,不免對說話者產生親切感,彼此之間的距離會縮短、靠近。

那麼如何巧妙地運用讚美的藝術呢?

1. 讚美要實事求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適時地讚美一個人應該注重,這樣的讚美是說了實話,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當你想到,別人聽到你的讚美會很開心時,你說出讚美的話就自然得多了。千萬不能無中生有言過其實,更不能虛情假意閃爍其詞,這樣別人會覺得很不舒服,自己也覺得很牽強。隻要你的心地善良,內心由衷地讚美,走到哪裏,別人都會樂於接受的。

2.抓住優點加以讚美

那就要做一個美好的發現者,挖掘他人身上不明顯的優點加以讚揚。人人都有值得稱到的地方,我們隻需把它說出來就是了,它會給平凡的生活帶來溫暖和快樂,把世界的喧鬧聲變成了美妙的音樂。

3.讚美應注意的問題

(1)在讚美別人時,不要使用模棱兩可的表述。

(2)不要僅僅因為想不出其它可說的話而去恭維別人。

(3)不要在某件事顯然已經出錯時還去讚美。

(4)不要同時誇讚很多人。

(7)不要在你準備請人幫忙前讚揚別人。

(8)不要太頻繁地誇別人,你會降低誇獎的效果。

“原文”

人不閑① 勿事攪② 人不安③ 勿話擾④

“譯文”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閑時,就不要打擾;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或心情不好時,就不要再與之談話去幹擾他。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