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冥思靜坐。美國的研究人員說,如果每天靜坐兩次,能延長其壽命,並改善健康狀況。

8.引吭高歌。美國馬裏蘭大學老年學專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唱歌有益健康和長壽。

因為唱歌是一種呼吸新鮮空氣的良好活動,它可以加強胸廓肌肉的力量,實際上,它與遊泳、劃船一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9.家族和睦。美國一作家曾說過:“家庭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有溫柔的感觸,不斷激蕩的熱情,也需要有充沛的情感智力。這種情感智力表現你的靈巧、趣味、富有生氣。它使生活得到平穩的發展。”這位作家提倡要讓幽默始終充滿家族,而這一點正是比吃任何補藥都有利於健康的良方。

10.與人為善。美國文學家發現,做好事使你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還能強化你的免疫係統。

黃金分割律與養生之道

0.618被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譽為“黃金分割律”,簡稱“黃金律”。事實證明,醫學和其他行業一樣,與0.618有極其密切的聯係。人為什麼在環境溫度22~24℃時感到最為舒適,這正是因為人的正常體溫37℃與0.618的乘積為22.8℃。而醫學上已證明,在這一範圍溫度中,機體的新陳代謝、生理功能等都處於最佳狀態。飯吃六七成飽的人幾乎不患胃病,還能長壽;攝入的飲食以六分粗糧、四分精食為宜。也不易得高血壓、冠心病等都市病。生命在於靜養,靜養存精得以長壽。其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動與靜是一個0.618的比例關係,這正是日常所說的四分動六分靜,才是最佳的養生之法或自我保健的方法。

養生四寶

慈、儉、和、靜是養生之道的四大法寶。

1.慈是慈善,人能慈心於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使一言有損於人,亦不輕發,推之戒殺生以惜物命,胸中有慈祥之氣,自然災診不幹,則可以長壽。

2.古人以儉為寶,勤與儉並列,克勤克儉,在生活上方能富裕。儉於飲食,可養脾胃,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不宜擾,寬心自得,樂而為之,實為延年之法。

3.人常和悅,則心氣和而五髒安,腦力亦健。夜晚家居,尋喜暢議。與客縱談,歡顏大笑,發舒一日勞頓鬱結之氣。善養生者,一生喜歡,從不憂忿,從容自生,歡樂為懷,名利有道,非義不為,是乃養生之要。

4.靜為和靜,性靜情逸。身不過勞,身不輕動,一切煩勞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而應之,心則凝然不動,猶如澄潭,恰如古井,靜而不動。

長壽者的立、坐、臥、行

1.立姿。老年人站立時軀體應自然、平穩、端正,即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左右傾斜,以使兩下肢均勻受力。

2.坐姿。老年人座坐時應注意動作輕緩、平穩,姿勢要麵部向前,直背而坐,使軀幹兩側肌肉平衡受力,兩肢要放鬆。兩手合攏放在腿上或取其他自然而習慣的姿勢,下肢需向外傾斜30度,相當於騎在馬背上的姿勢。座具設計也要求能有利於維持正確的坐姿。

3.臥姿。老人仰臥、俯臥,左側臥均不適宜,以右側臥最好,以減輕對心髒的壓迫,有利於腸胃蠕動。對於心衰及咳喘發作的老人,宜取半側位或半坐位同時用枕將後背墊高。睡眠時腳勿空懸或放高處。

4.行姿。老人每天都要走動走動,走的姿勢要頭抬起,肚子別向前挺,臀部縮攏,兩腳平行,腳尖向前,兩臂前後擺動,步幅適中,走起來均勻有力;行走時腹肌有節律地收縮,膈肌上下運動加強,會使肺活量增加,肺功能加強,還會促進血液循環,調節神經係統的功能,如此行姿,會使人感覺輕快、舒適、無痛楚。

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

1.不吃早餐。早晨不吃食物容易感到疲倦,胃部不適和頭痛。經常不吃早餐還會產生膽結石。

2.空腹跑步。空腹跑步會增加心髒和肝髒的負擔,易出現心律不齊,甚至導致猝死。50歲以上老人由於利用體內遊離脂肪酸能力較年輕人降低,危險性更大。

3.睡前不刷牙。這樣容易產生牙齒腐壞、牙齦出血、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

4.俯睡。時間長了,容易增加胸部、心髒、肺部及麵部的壓力,並使脊椎彎曲,增加肌肉和韌帶的壓力,使人在睡覺時仍然得不到休息。醒後,會出現麵部浮腫及眼現血絲。

5.吃熏烤的食品。食品在熏烤過程中,容易被苯並芘汙染,可能引起胃癌、白血病。

6.用油漆筷子吃飯。油漆含多種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特別是硝基成分被吸收後,會與含氮的物質合成為具有強致癌物質的亞硝胺。

7.虐待肌體。有些人喜歡用指甲抓頭,尤其是遇到某種難題時,使勁亂搔撓。這樣可能損傷頭發,影響頭發的生長。還有些人喜歡在洗澡時用浴巾使勁搓肌膚,這種方式可能使皮膚表麵皮脂損失過量,導致皮膚幹燥造成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