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世界儒學文化圈(1 / 2)

儒家學說初步形成於中國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00年前後,創始人為孔子。以後經孟子、荀子等人的發展,更趨成熟。漢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說成為國家信仰,中國進入儒家社會。以後,儒家學說又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並成為官方學說。同時,在儒家社會,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如果說世界曆史上有位古代思想家的學說影響了人類社會,並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今的世界,那麼這位思想家非孔子莫屬。兩千多年前,中華文化就開始影響著它的外部世界。

儒家學說不但攸關中國之命運,也影響到了外部世界。特別是東亞地區,有史學家把中國和周邊一些國家稱為“儒家文化圈”,它們似乎有著共同的滯進、落後,以致挨打的漫長經曆;然而儒學卻在日本維新改革中發生過一種與眾不同的奇特功能。至於西方,十八世紀儒家思想遠涉重洋,對歐洲民主啟蒙以至辯證法思想的形成,曾經有過正麵啟發或觸媒作用,一度備受頌揚。

儒學外傳的一千多年來,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

據載,公元前3世紀箕氏朝鮮時代,就有漢人將儒學帶進了這個國家。中國幾種不同形態的“儒家學說”,如先秦儒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都依次登臨朝鮮的思想和政治舞台。公元935年,統一了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立文宣王廟,擴充以儒學為主的國學教育,實行開科取士,還興起了大儒開辦私學的風氣。如果說早期朝鮮的儒學真偽混雜,那麼到了1392年後的李氏朝鮮,或稱儒學鼎盛之時,就完全是朱子之學的天下了。李朝政府以此為精神支柱,用“三綱五常”作治國手段。

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韓國不僅擁有儒教學會、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而且在二十多所大學裏還設有專門研究儒教的學科。韓國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的熏陶。1960年,韓國把儒教的道德倫理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又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千百年來,韓國每年都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紀念孔子誕辰。2004年的“釋奠大祭”不僅在首爾,而且在全國的234所“鄉校”同時舉行。大約在1600年前的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民族就開始了紀念孔子的釋典,並一直延續至今。

公元1世紀,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在唐代,越南著名儒者薑公輔還曾擔任唐德宗的宰相。儒學傳到了越南的10世紀初至19世紀末,越南經曆了丁、前黎、李、陳、胡、後黎、阮等朝。從丁朝到陳朝,越南社會思想基本上是三教同尊而以佛教為主。儒學發展到陳朝取得主導地位,到後黎朝形成獨尊之勢。在阮朝,儒學仍然處於正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