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世界儒學文化圈(2 / 2)

越南儒學由中國傳入,與越南本土傳統思想相結合,產生了某些變異。子不語怪力知己神,而有的越南儒家學者公然承認鬼神的存在。越南儒、釋、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國濃厚得多。越南人稱之為“三教同源”。

日本接觸儒學,大約以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為始,以後也是真偽並進。五世紀時,日本從原始的氏族色彩政體轉變為中央集權的“法式備定”律令國家,其律令多為學習隋唐文化的結果,不少內容依據儒家經典而來,但特別強調有利於鞏固專製統治的“以王為主”的忠君觀念,以及“百行之本”的“孝理”。768年,敕稱仲尼為文宣王,“尊孔”日甚。進入鐮倉時代,古代天皇製度解體,政權落入武人幕府手中。在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幕府將軍越來越體認儒家思想,認為有利維護封建秩序和倫理道德,可以大用。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奉“朱子學”為惟一正統聖教,並嚴禁“異學”,憲政二年(公元1790年)和憲政七年(公元1795年)為此兩度發布學禁令。日本學者鳩巢稱“天地之道即堯舜之道,堯舜之道即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即程朱之道。”把朱熹的理論都看成天經地義了。是時形成的日本武士道德即“武士道”,突出忠、義、勇、禮,多來自儒家典籍。

自明曆年間的利馬竇為始,以天主教為主的西方傳教士開始有計劃地被派遣到中國。利瑪竇於1579年到達中國,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七年。他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其後有英文的《論語》在西方流傳。傳教士除了傳教外,還對中國政治經濟和人文思想進行考察和學習。雖然當時的傳教活動因為康熙大帝和羅馬教皇之間的對抗而未果,但他們收集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在西方出版,立即成為西方啟蒙學者們狂熱追逐的對象,當時歐洲許多有識之士深受啟發鼓舞。通過這個渠道,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了直接影響,進而影響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

總之,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個性格獨具,結構完整的係統。由於人們對於儒學的認識和評價的不同,因而對儒學未來也有不同的展望。儒學作為中國兩千餘年來流傳不息的文化主體之一,具有豐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論,而且對東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影響,甚至也是東亞一些國家,如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曆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必將隨著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振興,而越來越被這一地區的國家和人民所自覺與重視。同時,儒學作為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與西方文化的互補性,也正在越來越為世界有識之士所矚目。中國傳統的文化——儒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