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公元前380年出生於鄒(今山東省鄒縣),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後代。他三歲時死了父親。在母親仉氏的撫養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孟母教子中的傳說“孟母三遷”“斷織勸學”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二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孟子是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拜師孔門,深得初創儒學的精髓,這為他此後發展儒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他學成後即在家鄉從事教育,廣收門徒;以後遊曆四方,到過齊、魯、膝、魏等國;一度任齊客卿,停留在齊的時間最長。當時的齊國,是戰國時各個學派薈萃的中心,設立有著名的稷下學宮。所以孟子在齊時得有機會和各家各派的學者切磋爭辯,並深受稷下黃老之學的影響,把儒家思想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孟子年老之後,再也無力周遊列國,就帶著他的學生萬章、公孫醜等人回到了家鄉。在以後的歲月裏,他和學生一起總結一生的思想、活動,編著了《孟子》七篇。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曆史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公元前305年,孟子在家鄉去世,終年八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