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什麼?《說文解字》解釋為“敬神求福”。反映了人與神的關係,因而與神權政治相結合,發展為奴隸主貴族等級製度的親疏、尊卑、貴賤、上下的嚴格劃分。禮包括祭禮、喪禮、外交之禮、作戰之禮,婚嫁之禮等。
孔子竭力維護“禮”。他考察三代之禮,認為周禮是最完善的,故推崇周禮。他說過如果有人要用他為攻,他就要在東方複興周道。因此孔子對諸侯大夫家臣僭越禮製的活動,持堅決反對的態度。比如當時魯三家(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祭祀宗廟唱《詩經·周頌》中的一篇《雍》的詩,孔子認為隻有天子才能唱,大夫怎麼能唱呢?又如孔子反對魯大夫臧文仲把一種叫做祭的大烏龜放在雕梁畫棟的房屋裏。這是天子所用的禮,臧文仲這麼做還算什麼明智呢?
但是,孔子複禮是改良後的禮,他企圖用“德”和“禮”來補充“政”和“刑”的不足。他認為隻用行政命令和刑罰來治理民眾還不夠,應該進一步用“德”來加強思想和用“禮”來約束,這樣民眾就知道羞恥而服從統治了。孔子說隻有統治者講禮,民眾也跟著講禮,這樣的社會才能夠穩定。他把禮看成是維持統治秩序的重要規定,有了禮,就可以防止叛亂。同時,他主張“舉賢才”,在不違背“親親”原則下選舉有才能的人參與管理國家。對於禮的內容,孔子認為可依現實作適當的修改,例如,用麻布做禮帽符合周禮,但卻費工,當時人用絲綢來做,比較節儉,孔子就表示讚成。
孔子生活的時代,臣殺君、子殺父之類的事常有發生,對於“禮壞樂崩”的社會他提出“正名”
的主張。即所謂“糾正名實的混亂”,用周禮等級名分,把春秋時代破壞了的“名、實”關係匡正過來。這樣才能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君有君的樣子,臣有臣的樣子,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樣,這樣就能“名正言順”,天下太平了。這是要用“名”去規定“實”,而不是依據“實”賦予“名”。他認為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是由於“名”“實”不符引起的,因此,他以為隻要通過“正名”的辦法就能解決。這表現在政治上即是他的保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