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公元前507~?),姓卜名商,子夏是其字。衛人,或說是晉國溫人。比孔子小44歲,幼年時家貧窮,但他努力學習,因此《論語·子張》記載他“博學而篤誌”,即學識淵博,為人篤實。他是孔門弟子中文學類的高足(《論語·先進》)。子夏又崇尚武勇《孟子·公孫醜上》,把他與不畏強暴不受侮辱的北宮黝相提並論。他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喜歡和比自己賢能的人交朋友。任過魯國的“莒父宰”,即今山東高密縣東南的地方長官。孔子死後他在魏的西河講學。

他對禮節儀式十分熟悉,對古代文獻典籍也很重視,並善於講解,尤其是對《詩》《書》和《春秋》。《後漢書·徐防傳》說子夏是解釋儒家經典的章句之學的首倡者。因此他對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繼承和傳授有特殊的貢獻。

關於子夏一派沒有列入儒家八派的原因,郭沫若認為:“這是韓非承認法家出於子夏,也就是自己的祖宗,故把他從儒家中剔除了”(《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由此看來,子夏的思想在思想史上確有其重要地位,他是由儒家向法家轉化的過渡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