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約公元前492~前402年)姓孔名假。他是孔鯉的兒子、孔子的孫子,曾參的學生(也有人說他是子遊的學生)。子思曾在魯穆公時受到尊寵。《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魯穆公的時候,公儀休主持朝政,子柳、子思為臣。”公儀休、子思都是賢臣,魯穆公常向子思問政,並能接受其意見,而且付諸實行。因此這段時期魯國在政治上還算比較好。《中庸》是子思晚年“嚐困於宋”時的著作(《史記·孔子世家》)。經思孟學派在戰國後期整理成書。《漢書·藝文誌》
有《子思》二十三篇,《隋書·藝文誌》有《子思子》
七卷,但已亡佚。清末黃以周輯有《子思子》七卷。保存在《劄記》中的《中庸》《表記》。
《坊記》當是子思的著作。1993年冬,湖北荊門郭店一楚墓出土了大量竹簡,經荊門博物館整理為《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經李學勤、龐樸等專家考訂,認為其中《淄衣》《魯穆公問子思》等多篇是子思的著作。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將進一步推動對子思與思孟學派的研究,也將大大推動對儒家思想史的研究。
《中庸》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中關於“中庸”的論述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子思對孔子“中庸”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他將“中庸”從一種倫理道德規範進而上升到世界觀的高度。
子思在《中庸》裏提出的“誠”和與此緊密相連係的五行說,是思孟學派的重要內容。“誠”是其哲學的最高範疇,也是道德準則。子思的思想具有一大特色,即神秘性。
子思提出的“誠”,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很大的意義。這是思孟學派對儒家思想的重大發展,從而為儒家思想奠定了哲學基礎。
思孟學派的五行為“仁”“義”“劄”“智”“聖”,這些概念本是儒家經常使用的。思孟學派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