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於漢文帝劉恒元年(公元前179年),卒於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終年七十五歲。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人。董仲舒出生於一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藏書萬卷的大地主家庭。
據傳他從小學習就十分刻苦專心,而且有“三年不窺園”(三年之內不去花園觀賞)之說,甚至連經常騎的馬,都不去分辨雌雄。他為儒家經傳所吸引,簡直達到了如癡若愚的程度。董仲舒不但學業有專攻,而且學識淵博,所以時人稱他為“漢代孔子”。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下帷講誦”(在講堂裏掛上一幅帷幔,他在帷幔裏邊講,學生在外邊聽),招收大批學生,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
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9年),他和他的老師、當代名儒胡毋生一起立為博士。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土,以備谘詢,董仲舒被舉,參加了策問。董仲舒的著作較多,但流傳後世的僅有一本《春秋繁露》,而且是後人輯錄他的遺文成書的,書名為輯錄者所加。我國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計台刻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建立在“天人感應”說之上。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的道德學說,成了我國古代維護曆代封建王朝統治的工具,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董仲舒三統說的曆史循環論,是建立在公羊學思想基礎上的改製說的延伸。
董仲舒“順命”“成性”“防欲”的主張,是從人性論出發而形成的統治方術。就人性論而言,董仲舒繼承了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的主張。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說,使之更加符合統治者的利益。他著重教化,並明確提出“防欲”,這比先秦思想家隻講“節欲”“寡欲”更為深刻。
作為一個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家,董仲舒針對社會現實,提出一套解決問題的理論,並用天意、聖言或陰陽五行等加以修飾論證,形成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係。董仲舒創立了“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哲學體係。它反映了漢王朝統治者總結曆史經驗,經曆了幾十年的選擇而確立的官方哲學。它對鞏固西漢中央集權專製製度和維護漢朝一統天下的局麵,起了積極的作用。董仲舒是神學的奠基者和著名的春秋公羊學家,他在曆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思想家,為西漢以後曆代統治者提供了維持統治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上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董仲舒本人的理論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