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的形成與宋代重視教育。大力興辦書院和學校也有關係。當然,理學的產生,除了適應統治者需要和興辦書院和學校之外,還有其內在條件。首先是義理之學的盛行,宋明理學是以對儒家經典《六經》,特別是以《四書》的義理的研究為特點的一種學說,它強調義理之學,所以川理學。從西漢到隋唐,對《六經》的訓詁之學很盛行。到宋代,訓詁之學衰落了,而比較強調經文的義理,這種重視義理的傾向,在唐朝韓愈和他的學生李翱治學時就已開始了。宋代不少學者對《六經》注疏開始懷疑,繼歐陽修對《十翼》為孔子所作提出懷疑以後,朱熹懷疑《詩序》,並在《詩集傳》中刪去了《小序》,說明義理之學已不太重視《六經》,而比較重視《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由重視《六經》到重視《四書》的轉變,這是一個曆史的過程。
理學是儒、佛、道融合,以儒學為主體的思想學說。它不僅在本體論方麵走上了一條儒、釋、道三種思想體係互相汲取和融合的道路,而且在認識論、人性論、性理修養和範疇使用等方麵,也都汲取了佛學和道學不少東西。也正因為這樣,宋明理學才成為一個思辨性較強,而又集古代唯心主義之大成的體係。
宋明理學有多種流派,其主要的是濂、關、洛、閩四派。濂學以周敦頤為代表,周敦頤居道州營(今湖南道縣)濂溪,故名濂學。關學以張載為代表,因張載講學關中(古代稱函穀關以西為關中),故稱關學。洛學,以程顥、程頤為代表,因為二程為洛陽人,所以稱洛學。閩學,以朱熹曾僑居並講學於福建路的建陽,福建別稱閩,故稱閩學。還有陸學與王學,即陸九淵為代表的學派和王守仁為代表的學派。
在宋明時期,理學是主流。但也存在著對理學批判的思潮。比如永康之學的代表陳亮,永嘉之學的代表葉適,他們屬功利主義學派,主要從政治上批判理學,但在哲學上造詣不深。明代的王廷相繼承張載的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哲學,以“氣本”論在哲學上批判理學。
宋明理學的發展,太體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開創階段;奠基階段;集大成階段;解體階段;批判和總結階段。
明末清初,為總結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孫奇逢、李頤等為代表。我們把他們放在下一編清代儒家裏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