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關學——張載的道學思想(1 / 1)

“關學”是理學的一支,在當時來說,應是“道學”的一派,而未有理學之稱。“道”、是張載學術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載與二程在道學中具有同樣的奠基者的地位。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因為他在鳳翔郡縣(今陝西郡縣)橫渠鎮講學,當時學者稱他為橫渠先生。

北宋中期,民族矛盾非常嚴重,宋與遼、夏、經常在邊界上摩擦,威脅並侵擾內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張載從小就喜歡談論兵法軍事,注意西北邊事,這表明他是注意實際問題的。這與他的唯物主義哲學點有密切聯係。年輕時代,張載把主要精力花在觀察、思考邊事上,注意研究實際問題,體現了“學貴於聞”的學風,這可謂“關學”的基本特點。這是張載思想發展的第一階段。

張載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二十一歲以後開始的,從此轉入哲學的探討。張載和二程繼承壬弼的義理之學,闡發《周易》作為構築哲學邏輯結構的骨架。一方麵他好讀精思,一方麵授徒“禮性”“氣質”之道,思想已趨成熟,哲學體係業已形成。晚年所著《正蒙》,標誌著他“氣一元論”哲學邏輯結構的完成。張載做官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講學授徒,著書立學,而創立“關學”

學派,並使之得以傳播在宋明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張載算是從理論思維上認真地批判了佛、道哲學理論的道學家,他的道學思想在理學發展鏈條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他的“氣”的思想及“心統性情”等倫理思想均被朱熹等所吸收,而構成其客觀唯心主義的邏輯結構。“太虛者,心之實”的思想,又是陸九淵“心學”思想的來源。同時,其“太虛即氣”思想又為清代傑出唯物主義者王夫之所繼承。張載的地位與以周、程、朱為代表的濂、洛、閩學相並稱,成為宋元時代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哲學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