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1 / 2)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他對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直接的影響。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今江西臨川縣)人,因曾在貴溪講學,故號象山居士,人稱象山先生。他生於沒落官宦人家,中進士後當過隆興府清安縣和建寧府崇安縣主簿,在官場上沒有突出的政績。他的一生主要在學術上有相當的貢獻,但是,他沒有係統的著作,其詩文、論學書信與講學的記錄由後人編為《象山全集》

“心”即“理”的本體論。陸九淵所說的“心”並不是指人的血肉之心,而是指形而上的“道”或“理”。“心”與“理”是萬世不變的一個準則,“理”是當時朱熹等道學家關於宇宙本體的最高哲學範疇。陸九淵的“理”所包含的內涵,即所謂“正理”“實理”“公理”、常理,則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綱常和萬物的規律。陸九淵強調本體與主體的合而為一,本體服從主體,把本體(“理”)安置在主體(“心”)之中,從而提出與朱熹“性即理”相對的“心即理”的哲學命題。

陸九淵的“心”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心”是認識器官,又是知覺能力。第二,“心”是意誌本體,是一切倫理道德規範的最終根源。他把“心”的“去”與“存”,作為衡量“庶民”與“君子”的標準,因此便帶有封建社會等級的差別,也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他之所謂“四端者,即此心也”,就是批便隱、羞惡、是非、辭讓的四端,這是一種先天的道德原則。第三,“心”是一種意誌能力和主體精神。他認為“心”隻有一個,“心”

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人身都是相同的。這個超時間、超空間的“心”既“無聲無臭”,也“無形無體”。它是一個淩駕於自然與社會之上,而又不脫離“吾心”的主體精神。

陸九淵本體論是以“心即理”為特征的。他認為“心”即是宇宙的最高的本體,“心”、與“理”是一個,是不容分開的。世間萬事萬物都生於心中,充滿心中而往外發散,便充塞於宇宙之中;而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沒有不是“理”的。因此他說,“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二十二《雜說》),道(即理)投有不包含於心之中的。

陸九淵的心學思想自認為是直接繼承孟子,他不承認程頤、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繼承者,隻有他的心學才真正是繼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統。孟子的哲學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而程朱的哲學則是客觀唯心主義,陸九淵的說法有一定道理。

“先立乎其大者”的認識論。陸九淵的認識論、修養論與方法論是結合在一起的,他的認識論特點是從事物總體上來把握,因而多次聲明“先立乎其大者”。所謂“大者”乃是指“心”,即首先要“立心”,隻要把心立起來了,就能從總體上來認識事物,隻有從總體上來認識,則各個局部自然明了了。相反,如果從局部著眼,必然會產生很大的誤差。

陸九淵所謂“立心”,是因為一切知識和真理都在我的“心”中,是“心”所固有的。陸九淵以“心”為本體,因此就不需通過“格物”的途徑去體認“心”。而隻需反省內求,就可以自己體認“吾心”。這即是他的切己自反的認識論。隻要閉目塞聽,終日靜坐,冥思苦想,收攏此心,五官不去接觸外物,便能達到“此心,澄瑩中立”(心清淨像玉不偏不倚)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對萬物之理的認識。但是,心往往被物欲所牽引,物欲很多,則本心所存就必然少;物欲很少,則本心所存就必然多。因此,他主張去欲存心。這樣陸九淵由“即是吾心”的本體哲學進入了“存心去欲”的道德哲學。如何存心去欲,不為外物所移,而使“本心”不沾染“塵埃”呢?其方法就是前述的“切己自反”“改過遷善”,也即“剝落”的功夫。

“剝落”淨盡,才能恢複“本心”的清明。“剝落”的方法,是通過親人、師友的幫助、切磋、剖析,使其改邪歸正,去掉虛假而達到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