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與著作。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號念台,浙江山陰人。因講學於山陰縣城北蕺山,學者稱他為蕺山先生。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中進士,累官至工部左侍郎、左都禦史,後遭貶。
李自成入京後,明室南渡,劉宗周起複原官。浙江失守後,他看到明王朝的滅亡已無可挽回,絕食二十日而死。劉宗周是一個典型的正直的士大夫學者,平生尚忠信,嚴操守,重氣節,敢於直諫,指陳時弊,與閹黨進行不妥協的鬥爭。劉少時從外祖父章穎學,中進士後師從許孚遠,明末時公推他為海內大儒,學問氣節為世所重。早年不喜王陽明之學,中年後信從陽明之說,而至晚年提出他自己的慎獨、誠意為宗旨的思想。他的基本思想並未超出心學的範圍,但對明朝中葉以來心學的發展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總結,其著作編輯為《劉子全書》。
②意念之辯、誠意慎獨。劉宗周所理解的心之本體是指意識主體的一種原始的意向。正如指南針的指南,屬性是一種“向”。意,正如指南針固有的對南指向一樣,是人心的內在意向,因而它是心的主宰。他在與人論心意之辯時,強調意不是心的德行,而是心的本體,意不是念,念有起滅而意元起滅。他認為,從前的思想家把意都當成了念,實際上意不是念,不是心。由於他把“意”看作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範疇,故又常把這個意稱為“惹根”。而且劉宗周認為,《易》中所說的“幾”,也就是他所講的意。幾作為意,不是指發的初始狀態,而是製約整體的內在深微的意向。
作為心之主宰的“意”,也就是《大學》《中庸》所說慎獨的“獨”。劉認為,獨既是心體,也是性體。因此“獨體”即獨的本然之體,就是指意。就知善知惡而言表現為陽明說的良知,就好善惡惡而言,就是他所強調的作為心之主宰的意。這樣他把良知與意統一起來,以意釋知。
意與獨表征心之體,誠與慎是指功夫。劉宗周把慎獨作為學的根本功夫,獨是用功夫下手處,但功夫又不能用力,隻有“慎獨”的方法才能保證這個原初的意向,慎獨的方法也就是誠意,意是好善惡惡的本始意向,誠意就是保證這個意向不受影響。由於意是比良知更基本的範疇,故誠意是最根本的功夫。誠意是統帥,致知是輔助誠意的方法。
沒有誠意的主宰,所致的知可能隻是沒有定向的知覺意念,有誠意作為主導,致知才能有保證地在至善的方向上發揮作用。
就心學的發展來看,從陸九淵的明心,到王陽明的致知,再到劉蕺山的誠意,呈現為一個發展的過程。心一知一意的這種發展,不僅使心學的功夫更深入到意識深層裏去,也使得《大學》中與心學有關的三個條目“正心”“致知”“誠意”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結構上更為周全。同時,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也表明心學的道德體驗在實踐中逐步深入和完善。
③義理之性、心性一物、即情即性的本體論。
劉宗周對理氣的看法受王廷相以來明代氣學思想的影響較大,他主張氣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反對各種理在氣先,道在器上的思想。而且他以理氣論來說明善與心性的關係。他強調知道了理即氣之理,理又在氣之先,道心與人心,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係,與理和氣的關係是相同的。由於理是氣之理,因而性是指氣質的性。天地之間流行的氣是“氣”“氣質”是指氣積聚為一定形體的存在,即積聚為形質的氣。而氣質的理,就叫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