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清代中葉的考據學派(1 / 1)

1.18世紀考據學概說。到了18世紀的清代,儒學以考據學的麵目出現,並發展到鼎盛。因為此時正值乾隆、嘉慶年間,所以考據學又稱乾嘉學派或乾嘉樸學。考據學是區別於“宋學”而言的。

“宋學”特別是其中的理學,著重於義理,而考據學內容包括音韻、文字、訓詁、校勘等。考據學的功績不可一概抹煞,它以其謹慎的治學方法和由經學的整理進而擴及一般文獻的整理,其中對古代製度和音韻訓詁的考訂為後世所稱道,在儒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考據學習慣上分為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為首,皖派以徽州戴震為首。兩派各有側重,前者著重在複原漢《易》,後者則重在名物典章製度的考證。總的說來,兩派的研究方法共同之處居多。作為研究古代學術史的一種方法而言,又稱為“漢學”,它以複興“漢學”為己任,認為研究經學要先考證文字的意義,然後才是文章本身。考據學最樸實之處是音韻學的研究,戴震在論《爾雅》時,曾講到音韻之重要並論及六書源流,從自然演進上說明文字的進化,頗有其獨到的見解。

由於考據學派中以戴震對後世的影響更甚於惠棟,而且他的學問比較全麵,更能代表考據學派。

因此僅以戴震為例,以便對考據學派有個大致的了解。

2.反理學的思想家和考據學家戴震。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少年曾從師於經學大師江永(婺源人,精於算學、音韻。對程朱理學頗有研究),壯年時來往於南北各省,著述甚多,備受當時學者推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四庫全書館,他被召為纂修,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任職。四年之後逝世,享年五十五歲。主要著作有《孟子字義疏證》等。

十七、十八世紀是個反理學的時期,當時思想家大都鄙棄談心說性的理學,這就形成了樸學時代。戴震在考據學最盛之時,對程朱理學的批判較為徹底,他認為,理學的病根在於不肯拋棄談心說性,而尊崇理(主觀),拋棄氣(客觀),又保留理而拋棄欲。在批判程朱的“道器”“理氣”二元論中,他認為“氣化”是物質存在的原始狀態,沒有具體形狀,不易被察覺,故《易經》稱之為形而上的“道”。物質內部陰陽二氣相互排斥又相互聯係,而形成運動變易的過程就叫做“道”。所以陰陽五行才是道的實體。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種物質中都含有陰陽的對立,而每一種物質又都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所以離開了矛盾而又統一的物質實體,就沒有道的存在。這有力地論證了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同時也肯定了“道”的自然性,否定了“道”的超物質性和精神主宰的性質。

戴震在反理學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學說,他認為理是事物的條理,理在情中,而不在人心之中。人心隻有血氣心知,而心知隻是可以求理的宮能。用心知去求事情的條理,剖析區分至於無差失,那就是理。由此戴震駁斥了理學的無欲論,這種人生觀把一切欲望都看作違反天理,故要去欲、無欲。戴震把他的學說建立在正視人欲的基礎上,這不能不算是對理學的最大挑戰。戴震的人性論和倫理學說就是本著尊重理性和人性的精神,給程朱“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學說以致命的打擊。

就戴震考據學的功績而論,他側重名物典章製度的考證,目的在於探討社會治亂的根源。他認為由於訓詁可得典章製度的曆史意義,並由此可以聞道。在語言學、訓詁學、校勘學、文獻學、曆算學等方麵頗有建樹。戴震在反理學的過程中樹立起考據學風,從字義、音韻方麵重新審視兩千年來儒學所依憑的經學典籍,這對儒學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推動。考據學派所做的工作,也許顯得繁瑣,但它的意義卻遠遠超過了繁瑣的表現方式。

Tip:收藏+分享儒學文化 東方巨子(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