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19世紀前半葉的儒學(1 / 2)

1.19世紀的學風。19世紀對於中國儒學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它由具有樸實學風的考據學進而發展成“經世致用”,並向西方學習,倡導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哲學上則是以進化論為特征的資產階級思想,取代了舊的思想體係。龔自珍、魏源等成為地主階級的革新派,他們最早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步伐。而洪秀全與洪仁玕力圖用革命的行動來創建新的國家,他們代表著農民的思想。接近或者已經是資產階級思想代表的嚴複,尤其是康有為、梁啟超,以戊戌變法的改良思想的失敗,推動了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革命派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這一思想的發展脈絡,正是該世紀學風的特色。

2.西學第一人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鄉人。他自幼好學,常至深夜還在刻苦攻讀。年輕時外出遊曆所見社會現實,為他以後提倡經世致用之學打下基礎。道光年間,他曾在清廷內閣作中書舍人,在這裏接觸到許多重要文獻,並結識林則徐、龔自珍、黃爵滋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自此魏源開始接觸並了解西方。第二年他寫成《英吉利小記》(收入《海國圖誌》卷53)。其中記述了英國的地理、政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在林則徐囑托下完成《海國圖誌》一書,較係統地介紹了西方情況,並積極參政,提出改革措施。晚年潛心著述,把平生著作一一加以評訂。

魏源所處時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到窮途末路,西方資本主義以武力打開中國的門戶之際。社會形勢的動蕩不安,農民起義彼伏此起,太平天國運動把起義推向高峰。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腐敗的政治、經濟、軍事都進一步暴露,使魏源對時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他漸漸孕育了學習西方,改革弊政的經世思想,成為鴉片戰爭期間進步思想家的代表。在鴉片戰爭中,他提出“以甲兵止甲兵”(《默觚下·治篇十回》即用裝備精良的軍隊抵禦裝備精良的敵軍)。而且逐漸認識到依靠民眾的力量,足以抵禦外侮,著名的三元裏之役,他認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思想上,魏源早年受王學影響,熟悉漢宋之學,並能對其進行批判。他說“禪學佛學不能治理天下就罷了,而心性迂腐就能治理天下嗎?”對於宋學家口談心性,托玄虛之理,他斥之為“腐儒”“俗學”。而考據學繁瑣的考證,摘錄剖析章句卻不能通曉全篇的意義,都是無用的。他學識廣博,對自然科學相當重視,曾同當時周漢勳、羅士林討論音韻、算學、史地、天文曆法,他尤其愛好地理沿革。所編《海國圖誌》就是要向西方尋求救世“藥方”以抵禦外侮。

《海國圖誌》是林則徐囑托魏源所編。此書引用的書籍達百餘種,其中包括外國著作二十種,鹹豐二年(1852年)補完一百卷。這是我國第一部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曆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麵的巨著,對西方的分析具有比較客觀、冷靜、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把西洋人稱為“奇士”“良友”,重視西方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海國圖誌》敘),號召隻有學習西方的技術,才能有效地抵禦外侮。斥責閉關自守的頑固派為“自畫封城”不知牆外有天,舟外有地,就像井中之蛙一樣(《海國圖誌》卷76)。魏源主張除軍事外還應建立現代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以利民用,發展民間資本主義工商業。

就儒學而言,魏源早年受王守仁及程朱理學的影響,中年以後治經崇尚今文經學,晚年又皈依佛教。他的宇宙觀則繼承了張載“太虛即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萬物皆氣化流行而成,最後又複歸於太虛之氣。在知行問題上,他認為隻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認識,不親身經曆,驗諸實事,憑空玄想,一定會碰壁。所謂“談滄海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瞥,以為知睬,不如庖丁一啜。”(《默觚上·學篇》意為看地圖上以為知道山海,不如親自去一趟;讀食譜自以為知道美味,不如新自嚐一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