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階級學者嚴複。嚴複(1854~1921),字幾道。自稱為天演宗哲學家。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年的嚴複師從清末福建宿儒黃少岩,使他接受了宋元明儒學。後因家貧輟學。以後,嚴複考取福建船政學堂(原為求是藝局,是福州船廠附設,目的在於培養造船技術人才),自此他開始接觸西學。後到英國留學,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大給他以極大影響,遂產生以資本主義挽救清廷的政治主張。嚴複曾寄希望於洋務派,但後來大失所望,於是以著書立說為己任,企圖以教育喚醒民眾進行維新變法。他所譯《天演論》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
光緒二十年(1894年)赫胥黎《進化與倫理》一書問世,嚴複就著手翻譯,並定名為《天演論》。
赫氏的“物競”“天擇”論是生物進化的規律,也是宇宙間進化規律。作為達爾文的朋友,赫胥黎推崇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認為生存鬥爭中力量大者就能取勝;力量弱者就失敗。嚴複在介紹進化論的同時,又推而論及中國如不努力奮鬥改變現狀,就會亡國滅種,禍在旦夕。這種庸俗的進化論畢竟為中國出路提供了一個答案,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知識分子。
這一時期,嚴複是進化論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世界具有物質性,並把傳統儒學的“氣”論加以闡發,指出萬物統一於“氣”歸結為“氣”。他說天地、人、百獸、昆蟲、草木作為實體,氣貫通其中而形成了萬物。他把“理”“氣”賦予近代自然科學的新內容,進而批判了程朱理學在理氣關係上的論說,認為赫胥黎觀點是理屬於人,存在於人;而氣是客觀物質,這就指明氣是客觀存在,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而理是氣的規律,對理的認識屬於人的主觀認識範疇。氣為第一性,理為第二性。嚴複還對陸王心學進行批判,認為心學是主觀的東西,無客觀性。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主張“人心親物”(人心即主觀正確反映客觀物質),從而反駁了主觀唯心論。
嚴複“學貫中西,尤具卓識”,開啟中西哲學結合之先河。在把傳統儒學導向近代的道路中,嚴複可以說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清代儒學提倡的“經世致用”精神在與西學接觸過程中,找到了一條付諸實踐的道路,這也是以後深受西學影響的知識分子所選擇的由改良到革命的道路。
作為處在這一時期的儒學思想家,由於仍處於中國濃厚的封建社會環境中,其根基主要還在於為封建政權服務的儒學上,嚴複晚年的思想退步也就成為必然。如他希望變法卻不希望革命。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失敗並沒給他帶來較大衝擊,他仍希望保留帝製,提倡尊孔讀經。反映在他思想上就是唯心主義的膨脹和發展,從無神論變為有神論者,篤信上帝。這些都體現儒學在與近代西學碰撞過程中,嚴複的思想受到了其產生的消極後果的影響。
2.變法領袖康有為、梁啟超。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戊戌政變後易號更生,晚年又號更姓。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康氏家族不僅世代為官,而且又以理學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