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總能看到許多科學全才,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體係所致。如果說,中國的科學全才是誰,那麼沈括當之無愧!
沈括(1031~1095)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仁宗嘉靖進士,曆任縣令、知州、司天監、軍器監、翰林學士等官職。
沈括少年時期,隨父遊曆各地,廣識卓見,顯示出超人的才智。1054年其父去世後,他開始進入官場,到江蘇沭陽縣任主簿,在當地興修水利,使七十萬畝良田得到灌溉。嘉佑六年(1061年)任宣州寧國縣令,又主張修複“萬春圩”。沈括在位期間一直積極提倡興修水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1063年,沈括到東京應試,舉進士第。
1066年,被調進京擔任昭文館校勘,這使他有機會閱讀和利用當時的皇家圖書館中豐富的藏書。在1074年以前這段時間裏,沈括還擔任過許多官職,其中做司天臨的兼任負責人時間最長。在這段時間裏,他對天文、曆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沈括很重視儀器的改進,並親手研製,寫了《上渾儀》、《浮漏》、《景表三儀》等文章。
沈括還提出了采用太陽曆——“十二氣節”的主張。熙寧七年(1070),宋神宗下令推行王安石新法,沈括積極地參加了變法運動,是王安石的助手之一,擔任重要職務。他還精心研究了陣法、城防,參與編寫了《修城法式條約》。可見沈括的軍事才能也很出色。
1082年由於徐禧失陷永東城,他受到牽連,被誣告而貶職,流放到湖北隨縣。1086年起直到去世,居於潤州(今鎮江東郊),築夢溪園,在此度過晚年。著名的曆史巨著《夢溪筆談》便在此間寫成。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六百餘條。其中二百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麵,記錄了不少沈括自己的創見。例如:采用太陽曆的建議,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麵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對若幹地理地質現象的正確解釋,對化石現象的解釋,對鹽類晶體的論述,各種藥方的搜集等等。許多成就不僅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