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行的科學發明授獎大會上,國務院和國家科委領導,向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特等發明獎證書。
1960年,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袁隆平帶領幾十名學生到雪峰山脈的一個山區農村勞動鍛煉,親眼目睹農民們有時餓著肚子下田勞動,經常有人餓昏在田頭。他不能平靜。他想,自己是學遺傳選種專業的,如果能選育出一個優良的水稻品種,畝產千把斤,大江南北都增產。不就可以解決餓肚子這個問題了嗎?
從此,袁隆平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良種的研究。經過幾年的刻苦鑽研,於1964年7月終於在茫茫稻海發現了一株夢寐以求的“雄性不育株”。
他帶領科研小組成員,踏遍川滇,奔走桂粵,跋山涉水,南繁北育,經受了許許多多艱難困苦,終於在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附近一塊沼澤地裏,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拉開了向“雜交水稻三係配套”發起總攻的序幕。袁隆平親自督陣指揮,夜以繼日地幹,體重一下減少了十多斤。他的父親彌留之際,希望能與兒見最後一麵,可是他無法抽身,隻能眼噙淚水,手捧家書,遙望北國,默默地向父親訣別,決心用自己的科趼成果來告慰九泉之下的英靈……經過16個春秋,勝利完成了雜交水稻三係配套,培育出了首批雜交水稻良種,投入了大田生產。這種水稻畝產比其他良種增產100斤以上,使世界各國的最佳品種相形見絀。稻種推廣以後,短短5年內,全國累計增產糧食260多億斤,相當於湖南5200萬人民一年的用糧。
1979年冬天,中美雙方代表舉行首次農業技術交流會議,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問題進行了談判。雜交水稻在美國獲得巨大成功。頓時,雜交水稻蜚聲科壇,譽滿全球。這個深受人們尊重的“天之驕子”,很快成為巴西、日本、阿根廷、泰國、加拿大、西班牙、印尼、菲律賓、尼日利亞等盛產稻米國家的座上賓。被譽為世界“綠色革命中心”的國際水稻研究所邀請袁隆平到該所參加水稻協作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