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鏞,筆名金庸,1924年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1941年在重慶就讀於中央政治大學,後中途輟學。抗戰勝利後,入東吳大學攻讀國際法。畢業後,就職於《大公報》

社。新中國成立後,隨《大公報》遷至香港。

1959年,創辦《明報》,後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一躍成為香港報業中的佼佼者。著有《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等武俠小說十五部,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之先河。

以《天龍八部》、《書劍恩仇錄》等作品風靡萬千讀者的一代文俠金庸,因其筆名馳名遐邇,其原名倒反鮮為人知。其實,金庸本名查良鏞,“金庸”是由“鏞”字一分為二得來的。若說,此公之為人與做事,倒也和他武俠小說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一樣:一身傲骨橫天下,滿腔熱血灑疆場。隻不過,他的疆場是他寫的書,他辦的報。因此被人稱為“書劍英雄”。

幾經輾轉,金庸白手起家創辦了《明報》,為了擴大《明報》的讀者群,他開始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沒想到這一無心插柳的舉動卻造就了一位武俠小說宗師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海寧雖是個濱海小縣,卻出了許多文人墨客,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王國維與徐誌摩二位。金庸的先祖查慎行亦為清朝著名詩人,祖父為光緒年間的進士,博學多才且政績不凡,父親是個受過西方教育的開明地主,這個家族可謂世代書香。在書香中熏大的金庸,秉承了典型的中國文人習性,為他日後筆走春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金庸正好中學畢業,同大多數愛國青年一樣,他走上了背井離鄉的求學之路,並考入了設在重慶的中央政治大學,主修國際法。由於他的思想與當時政府推行的教育方針格格不入,再加上他桀驁不馴、正直剛烈的性格,不久即被校方借故勒令退學。

退學的打擊並未讓金庸萎靡消沉,他很快在中央圖書館閱覽組謀得一職。這期間,他博覽群書、廣為涉獵,遨遊書海的經曆使他獲得了豐厚的文學底蘊。

抗戰勝利時,金庸已是一個羽翼漸豐的青年俊才,他先到上海,進入東吳大學繼續攻讀國際法。畢業後,他憑借自己的實力過關斬將,從三千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公報》的記者。邁開了他漫漫寫作生涯的第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他隨《大公報》來到香港。此間,他曾以“林歡”為筆名寫下了一些見解獨到、文采斐然的影評,在影視界、新聞界都小有名氣。

1959年,金庸白手起家創辦了《明報》,這是他自認為一生中幹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明報》的定位是麵向“知識分子”。創辦之初,《明報》曆經劫難,慘淡經營。但在短短幾年後,《明報》就從“一張小報”發展成為與《大公報》各領風騷的著名大報之一,其中艱辛自不必細說。正是在這一段時間金庸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說來也真可謂“無心插柳”,金庸最初的創作動機隻是想以武俠小說連載的形式來擴大《明報》的知名度。他這一招可說是“功高至臻”,不僅《明報》一時間家喻戶曉,他塑造的武俠形象則更是婦孺皆知。

《明報》發展到60年代,金庸又結合國內外形勢與其他各大報紙展開了“筆戰”,舌戰群儒的結果是他成了“爬格”行業中的第一高手,《明報》也相繼有了《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這兩姊妹,使得《明報》於純學術性之外,又增強了文學性和娛樂性,令廣大讀者耳目一新。後來金庸又借鑒著名出版集團的經驗,將《明報》集團擴展成兼營出版、旅遊、印刷以及房地產公司的多元化產業。

進入90年代後,《明報》的銷售量曾一度達到二十五萬,而《明報周刊》則突破數十萬份,一躍成為香港報業集團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