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一生中最得意最喜愛的是辦報。記得80年代中期基本法谘委會出版的委員名錄中,金庸的頭銜隻寫了“《明報》社長”四個字,仿佛這四個字就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可見他對《明報》是何等至愛!但在1993年,金庸先生苦心經營《明報》30年之後,卻毅然宣布退出江湖,將報紙轉給他人主理。他說: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辦報,太迫人,到‘古稀’之年希望能有時間做些曆史研究,讓身心得到休養。”這充分展示了一代文俠在完成霸業之後的廣博胸襟。但是,金庸先生絕沒想到《明報》易手後走了另一條路。及至後來,他又創辦了明河集團有限公司,旨在為年輕有為之士開辟一個發展空間,而他本人則雲遊四方、講學傳道、研修佛學、頤養天年了。
為了寫好一個又一個“成人的童話”,金庸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正當他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突然封筆收山。
在數以萬計的讀者眼裏,金庸的名字絕不僅僅隻是個作家,而且意味著一種創作流派。他撰寫的《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十五部作品可說是開一代新派武俠小說之先河。
雖然金庸自謙寫的是“成人的童話”,但寫於1955年至1972年間的這十五部武俠小說,對廣大讀者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上至大學教授下至小學學生,這龐大的讀者群,在閱讀金庸的作品時往往會愛不釋手,廢寢忘食。
金庸說他一生受《資治通鑒》的影響最大,由此他的曆史觀也被帶入他的小說創作中。在最初寫武俠小說的時候,他的作品故事性強,注重矛盾衝突,同時小說又摻入強烈的漢人皇權民族主義思想。在創作《天龍八部》時,他的眼界逐漸放開,曆史觀有了進步,中華各民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
為了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金庸翻閱了大量的拳譜武術圖解,他作品中那些令人浮想聯翩的怪招名稱很大一部分就出自於“四書五經”中,為了使情節更為生動曲折,他還參考了大量的偵探小說,毫不誇張地說,每一部作品皆係他心血凝成!
天道酬勤,金庸嘔心瀝血寫下的15部武俠小說已擁有了無以計數的讀者,且讀者群還在日益擴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不久前曾舉辦過金庸作品討論會。與會者評價說:
金庸作品題材廣泛,寫作手法承襲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各種創作經驗,同時又借鑒了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
金庸的武俠小說寫至1972年時,正是巔峰期,但他卻突然激流勇退宣布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他說因為寫得已經太多,不想再重複角色,假如有精神有時間,他會以春秋戰國或漢唐時期為背景寫曆史小說,他的毅然淡出,留給了億萬讀者無盡的回味。
就像所有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金庸在以入世的精神做事的同時,總在修煉以出世的心態做人。已徹底宣布退休後的他並未退出社會,而是積極投身到香港繁忙的社會活動中,並為香港回歸祖國的事務殫精竭慮。對於1997以後香港的發展前景,他信心十足。社會活動之外,他便潛心讀禪研佛,“竹裏坐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這幅對聯是由他的祖先——康熙帝的文學侍從查升所題。麵對先祖手跡,金庸常注目沉思,細細揣摩聯中所蘊含的寧靜淡泊。
金庸,這位被世人譽為集“作家、報業大亨、政論家、社會活動家、曆史學家和佛學家”於一身的傳奇人士,充盈著一種翩翩君子的氣度和大家學者的風範,他總是那樣溫文爾雅、笑容可掬。走近金庸,方知他豪氣未減當年,英雄氣概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