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按照某種觀點,應該屬於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有史以來,自誕生了國家起,它就存在了。隻不過在中國曆史上它不叫看守所,人們都是叫作“牢房”罷了。它源遠流長,傳承有序,幾千年來一天也沒有出現過空白,可謂“生意興隆”,曆史悠久。由於它的相對於社會生活的特殊性,逐漸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獨特的“規則”和“職業潛規則”。說一整套,是因為它行走坐臥、言談話語、吃喝拉撒,凡在牢裏的一切活動幾乎無所不包,都有規則可循。
這些規則、潛規則的流傳似乎超越了朝代,超越了政治。不管社會政權如何更替,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幻,不管時代浪潮如何衝刷,也不管在押人犯如何更新。任你寒暑相易,改朝換代,竟一代一代頑強地傳承了下來,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雖然,現在這些規則有的有了點與時俱進的意味,但也是換湯不換藥,僅限於在具體形式上方法上,該有的“項目”還是得有,並不能省卻分毫。牢裏自古以來就是特別講究規則的地方,所以這些大大小小、包羅萬象的規則和潛規則,實行起來還特別嚴格。
對廣大社會上的人來說,牢房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它是一夥特殊人群聚居的地方。它的裏麵存在著很多和我們外麵世界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我們解讀這些規則、潛規則,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能夠給與我們一些思想的啟迪,走好我們自己的生活之路。
筆者曾因為某種原因在看守所裏“生活”了一段時間,親身經曆和感受了“裏麵”的世界。裏麵每時每刻發生的故事,對大家也許是新奇的。本文就是筆者的看守所生活實錄,它以現身實例,解讀了裏麵的規則和潛規則。
如果有人還有興趣看看本文,不識筆者的,請您看看筆者曾經經曆的看守所;相識筆者的,您也可以了解一下看守所中的筆者。
這裏,看守所裏的“專業”術語應有盡有,您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看守所詞典》來看。從這個意義來說,它還有一點史料的價值
午前凶鈴
晴空萬裏,無風無雨。
如果僅從天氣現象來說,那天絕對是一個很不錯的日子。仲春時節,既不寒冷也不炎熱,和煦的陽光照在人們身上,全身暖融融的,是一個居家、旅遊都很適宜的理想的好天。
然而,就在人們都在沐浴著大自然溫暖陽光的時候,筆者本人卻遭遇了有生以來最大的一股強力“寒流”。 “5.13”,在筆者這裏成了一個比曆史上那個著名的“9.13” ,更加記憶深刻的日子。一個完全可以用“刻骨銘心”四個字來形容的日子。
“十三”,本是個普通的數字,可由於耶穌死去的那天正好是十三日,也有人說是《最後的晚餐》猶大排在了第十三位,自此,就有了很深的賦予義,算是和倒黴事連在了一起了。本來這是歐美人的忌諱。上個世紀初,西風東漸,傳到我們中國,逐漸“流行”開來。事關“十三”總被人認為不那麼愜意。筆者本來一向都是一個“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人。但是,你不忌諱它,並不意味著這個怪圈不來套你。不能怨“十三”,可事情畢竟就在這一天發生了。
那天,筆者本來因為身體欠佳,已向單位告假,準備到醫院看病去的。
早上八點十五分。還未及動身,家中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電話裏,一個聲音既陌生又“熟悉”:“......連我都給忘了,……”我在疑惑間,裏麵的人對我的健忘顯然不滿,於是自報家門,原來是市XX偵查總隊的X先生。我們以前打過“交道”的。現在事隔幾年,又讓我到他那裏去一下。那個“那裏”,當然是市XX偵察總隊了。問什麼事,告訴“來了就知道了。”並還問我什麼時間能到,意思是讓我盡量快一點。我告之,半個小時之內,如果路上沒有意外的話準可以到達。
畢竟是有組織的人,得有組織觀念。遇上這樣的事,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需要向組織彙報一下,也很想問一問緣由。趕忙給自己的供職單位有關部門打去一電,結果不知何事。又給領導一電,也是不知。一問兩不知。此時,我已感到有點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