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對策三:增進媒體與大學生群體的接觸,使製作的節目來源於大學生活,反映真實的人和事,真正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媒體的節目要想真正適合老百姓的口味,一定要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媒體和大學生的交流是相互的。一方麵,媒體應主動接近和了解大學校園文化。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情況,從全方位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媒體節目的需求特性。另一方麵,大學生也應該主動地參與到媒體的相關節目中去,對媒體的節目多提意見和建議,成為節目進步的外部影響因素。
首先,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媒體應該多製作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節目。如反映科學家學生時代的記錄片、暑假大學生自願到小鄉村扶貧調研、配合團中央新近的宣傳主題製作的報道,都能代表當代大學生群體在思想上的發展方向,為他們樹立一個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不無裨益。
其次,應考慮大學生對媒體需求的多樣性。大學生對與科技類、體育類、新聞類等類型的節目都有愛好,且有著鮮明的特征。例如,為在大眾媒體上普及外語教學,中央台開辟了包括英語頻道在內的眾多英語節目。這些節目跳出了純粹的科教類節目的範疇,有新聞類、文藝類、故事片等等,為學習外語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儲存豐富的語言學習知識庫。近年反映大學生個人素質、動手能力的相關節目被越來越多的搬上銀幕,節目的本身切合大學生的專業和興趣。如“大學生辯論賽”、“機器人足球賽”等,受眾就是大學生,針對性很強。
2.4對策四:讓媒體插上網絡的翅膀,用網絡節目吸引大學生
近年來,網絡的發展讓人們驚呼:新的媒體誕生了。在我國,網絡的發展尤其迅速,大學生成為首先“觸網”的一族,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目前中國上網用戶中絕大多數是21~35歲的年輕人,其比例高達79.2%。此外,媒體小眾化發展的趨勢尤為明顯,大眾媒體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改變傳統的節目播放形式、欄目設置吸引受眾成為廣泛關注的課題。
在中國,1996年中央電視台網站的正式開辦吹響了電視業進軍互聯網的口號。隨後,國內的各大電視台、報社、廣播台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但是網站的形式單調、內容簡陋、刷新率低等現象,都阻礙了網絡作為一個發展迅速被大學生接受的新生代媒體。
盡管如此,網絡媒體節目的可選擇性、參與性等特點決定了網絡媒體節目發展的巨大潛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晚上7點鍾看《新聞聯播》,而不是8點呢?如果我們僅僅對《新聞聯播》中一條新聞感興趣,為何要等到看完之前所有的新聞?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有如下推測:“將來我們的曾孫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到劇院去欣賞演員的集體表演,但他們無法理解我們自己的家中也非要同步收視電視信號的經驗。”可以設想,將來的網絡節目,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新受群眾可以選擇網頁上on-air(直播),也可以選擇on-demand(點播),從而完全支配自己的收視時間和收視內容。
目前發達國家正致力於媒體網絡化的開發。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完全的網絡媒體出現還需要一段時間。當前國內媒體主要的任務是抓好網站建設,提供大量和及時的節目信息,建立豐富和完善的信息搜索引擎,開展富有特色的網絡信息服務,加強網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3.當代大學生及大學校園文化如何應付對傳播媒體的不良影響
大學生,一個世人眼中的“天之驕子”的特殊群體,激情滿懷、緊隨時代,在每一個思潮交彙,國家變革的曆史時刻,無不以弄潮兒的姿態挺力而出。在中國短短的百年大學創學史上從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從新中國成立初的上山下鄉到改革開放初的抵製官倒,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體現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