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淺談在高職院校中滲透職業生涯輔導的必要性(1 / 2)

沈蘇霞嚴琴英

(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當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高職院校原有的就業指導工作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因而,高職院校應切實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輔導教育。本文對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生涯輔導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就業

隨著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步轉化為大眾教育,大學生麵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名,比2006年增加82萬人,而且2007年我國社會新增就業崗位為900萬,高校畢業生人數首度超過新增就業崗位的半數,這意味著高校畢業生今年將成為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競爭者。目前的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再就業”在“十一五”期間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大學生就業將成為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對於高職院校尤其如此,因此如何係統地、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使他們成功地立足社會,已成為每所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

1.職業生涯輔導的含義

職業生涯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是人生發展中重要的曆程和最核心的內容,依據美國著名的職業心理學家、發展性職業輔導大師舒伯的理論,他將人的職業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即成長階段(從出生到14歲)、探索階段(15~24歲)、建立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5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上),根據這個理論,高職學生正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探索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通過學校生活和社會實踐,對自我能力及角色、職業進行探索,開始嚐試各種職業角色,認識不同的職業,並不斷改變職業期望,最終進入勞動力市場,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職業生涯輔導以自我了解為主導,以生命曆程中的事業生涯發展為核心,注重輔導的探索功能,幫助個體培養與獲得職業生涯知識、技能和觀念,了解社會職業變化的方向,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其具體包括:對自我的了解,對職業世界及其他有關影響因素(如從業者的態度、訓練等)的了解,對生涯規劃和決策中必須考慮的各種因素的了解等等,因此對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學生中及時有效地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輔導的必要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不容樂觀,在校大學生普遍存在對自己所讀的專業不感興趣,對自己所學與將來從事工作之間的關係認識不夠明確,基本未接受過生涯規劃輔導以及不會科學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生涯,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感到迷惘、困惑甚至焦慮,對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缺乏全麵的了解等現象。因此,針對學生生涯發展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生涯發展自主意識和生涯規劃能力為目的的生涯輔導勢在必行。

一是有利於滿足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創造和諧校園。21世紀是一個學習型社會,人類工作世界也隨之發生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直接的表現就是社會職業內涵和人們從事職業方式的變革,人們的職業視角逐步轉移到重視未來、強調發展、締造有意義的人生上來。但是由於隨著高校招生人數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民盟中央秘書長高栓平列舉了一組人事部的調查數據: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338萬,2006年達到413萬,比去年增加了75萬,增長率為22%,而全國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預計約為166.5萬人,比去年實際就業減少22%。“這意味著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麵臨崗位缺口。”而目前高職院校的一次性就業率能夠達到80%就相當不錯,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一次性就業率大約在60%~70%左右,大學生逐漸形成新的失業群體。開展職業生涯輔導,應著眼於學生現實生活能力的發展、獨立創造性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在大學期間明確自己的發展規劃,運用職業設計理論規劃未來和人生發展方向,使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人,順利實現就業,維護校園的安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