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初探(1 / 3)

陳衝吳婷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從人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內涵談起,分析了現今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意識到建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並對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有一些探索性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人文素質人文教育基地建設

1.人文素質及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性覺識、理論闡述和實踐規範。它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範,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升華。人文素質包含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多個方麵,人文精神作為其中的核心內容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人文素質體現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意誌、儀態、文藝技能等方麵,是構成人的氣質、風度和人格的內在因素,它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後天的人文教育,是能夠在日常的培養中逐步完善的。

談到人文教育,首先想到這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包括語言、文學、曆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人文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教育。人文教育還體現在人類意識教育和精神修養的教育兩方麵。概括而言,人文素質的教育就是不僅使人“學會做人”,還要做一個有良知、有智慧、有修養的人。

2.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創建的背景

21世紀的人類社會邁入了高度綜合化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在教育體係、內容和方法上都呈現出不同於往常的新趨勢,增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潮流。

1994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周遠清同誌在華中科技大學做了題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報告,提出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作為教育觀念改革的切入口,自此揭開了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帷幕。而後,在楊叔子先生的大力倡導下,華中科技大學積極推行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我國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麵旗幟。為全麵深入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教育部於上世紀末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文件,為更多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從1999年1月開始,教育部先後兩次批準建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共計93個,涉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157所,主要目的便是在於探索高校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麵結合的情況,重在推動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3.目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由於部分高校在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道路上,沒有將其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存在思想不夠重視、研究不夠深入等問題,而且開展工作過程中針對性和有效性都不強。此外,能夠在教育部批準下建設素質教育基地的高校畢竟隻占少數,如浙江省擁有幾十所高校,而經教育部批準的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卻隻有兩個。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進程。

由此產生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今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普遍不夠理想。這一方麵在於學生自身對素質教育缺乏高度認識,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學校缺乏足夠的軟硬件條件,沒有很好的載體去統一進行管理帶來的後果。因此,如何借鑒其他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舉措和成功經驗,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探索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如何設計學生第二課堂,開展校內外實踐平台,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製和人文素質教育體係,都成為當下學校促進發展的首要任務。最終希望能夠探索出校內外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和途徑,形成可持續運行的模式和機製,指導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也提升學校的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