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比較分析兩位培根的認識論思想(1 / 3)

方申國郭瑞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23)

摘要羅吉爾·培根和弗蘭西斯·培根是哲學史上兩位著名的哲學家,他們在認識論思想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都以改造人類知識為目的。兩個培根批判正統的經院哲學,構建唯物主義世界觀,並積極倡導經驗主義認識論和科學的實驗方法。本文主要從認識的形成過程、關於錯誤認識的根源和認識的檢驗手段三個方麵分析兩位培根的認識論思想,通過比較分析來揭示他們思想上的內在聯係和認識上的局限性。

關鍵詞羅吉爾·培根弗蘭西斯·培根認識論

羅吉爾·培根是中世紀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酷愛自然科學,尤其注重對科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他是一位富於想象的浪漫型科學家,曾提出許多科學預言和幻想、提倡科學實驗方法、強調數學的重要性,雖然受盡教會的迫害,但陸續完成了三部著作:《大著作》、《小著作》以及《第三著作》,被譽為“中世紀思想之王”。而弗蘭西斯·培根以“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享譽世界,被馬克思讚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主張打破“偶像”和鏟除各種幻想和偏見,提倡“雙重真理說”,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性,被認為是經驗歸納法的倡導者,著有《新工具論》、《學術的進展》等。

羅吉爾·培根生活在社會政治鬥爭異常激烈的時代,為了維護當時社會的進步勢力——英國國會,他積極參加反對教會和國王的鬥爭,並站在要求革新的立場上,批判教會的絕對權威、抨擊僧侶的愚昧無知。羅吉爾·培根堅決駁斥了正統經院哲學的實在論,否認一般是獨立存在的“實在”,肯定了個別事物即具體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基於這個基本的唯物觀點,羅吉爾·培根構築了自己獨特的科學主義認識論體係。弗蘭西斯·培根生活在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期,那時正是文藝複興的末期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時代,他從進步的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堅決批判正統經院哲學的權威主義、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構建了自己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經驗主義認識論思想。

1.關於認識的形成過程

羅吉爾·培根認為,科學認識是以個別的具體事物為對象的,而科學認識的過程則是一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在他看來,一切知識源於認識主體對個別物體的感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依據。“如果缺乏感覺知覺,也就是缺乏與那種感覺知覺相聯係的知識”,即經驗。“沒有經驗,就沒有任何東西可被充分認識”,“一切事物都必須被經驗證實”,隻有經過經驗事實的實證才能夠成為可靠的實證知識。

弗蘭西斯·培根也倡導經驗主義認識論,堅持“從感性到理性”的科學認識過程。他認為,認識必須從客觀事物的感覺經驗開始,感覺經驗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他在他的《新工具》中這樣寫道:“人們若非想著發狂,則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求之於感官。但是他也沒有陷入狹隘的經驗論的泥坑中,他強調感覺經驗必須借助於理性加工才能成為科學認識,就像蜜蜂那樣,既從外麵采集材料,更要運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和加工這些材料。他論證認識過程應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到實驗。他既反對螞蟻似的狹隘經驗論,也反對蜘蛛般的純粹理性論,主張認識應由感官開始,由感官的知覺沿著一條徑直的、有規則的、謹慎的道路達到理智的知覺,即達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

2.關於錯誤認識的根源

關於人類錯誤認識的根源,羅吉爾·培根提出了“四障礙”說,相應地,弗蘭西斯·培根則提出了“四假相”說,這兩種學說存在頗多相似之處,兩個人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

首先,就羅吉爾·培根而言,他認為,真正妨礙科學認識的主要障礙有四個,這些障礙妨害每一個人,無論人們怎樣學習,都無法弄清楚他所學的問題,而總是屈從於謬誤甚多、毫無價值的權威、習慣的影響、流行的偏見以及由於我們認識的驕妄虛誇而來的我們自己的潛在的無知。培根的“四障礙說”,將矛頭指向正統的經院哲學家,同時也批評了那些缺乏主見的人們。

對於科學認識的獲取,弗蘭西斯·培根也認為必須要掃除阻礙科學認識的各種障礙,他把這些障礙稱為“假相”,並根據哲學錯誤的不同來源把假相分為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