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王磊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的和諧校園建設需要引導學生養成科學合理的學習觀。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要逐步培養起學生的終身學習觀、自主學習觀、研究性學習觀與創新學習觀等新的學習理念。
關鍵詞和諧校園終身學習觀自主學習觀研究性學習觀創新學習觀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具備和諧社會的本質: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和諧校園建設必須以學生主體的學習生活為出發點,從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入手,首當其衝地就是引導學生樹立合理、正確的學習觀。學習觀作為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傳統學習觀中的輕終身發展、輕實踐、輕素質等缺陷在現實中仍存在著相當的影響。麵對多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當代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學習觀?在和諧校園建設中又應該引導學生樹立哪些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習觀呢?根據筆者的研究與經曆,認為應該確立如下四種學習觀。
1.終身學習觀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這四大教育支柱蘊含了這樣一個潛在的含義:學習並不是人生某個時期的事情,而為人一生發展所必需。這其實強化了人們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的思想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人的一生發展的需求的情況下提出來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終身學習觀不僅衝擊了人們心目中固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學習觀念,而且在實踐上也正在改變著現存的教育體係,終身學習觀已經發展成“21世紀的生存概念”。
終身學習觀與傳統的學習觀念在學習的時間觀、空間觀、價值觀等方麵均有較大差異。比如,在時間觀方麵,傳統學習觀認為,人的一生分為學習期與工作期。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接受教育,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等到成年以後則要為生活而工作。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再把學習與工作、教育與生活截然分開是不科學,也不可行的。在終身學習觀的語境中,學習的空間場所也並不局限在學校裏,而是學校、家庭、社會所形成的一個縱橫交錯的體係;而學習的價值觀突出表現在學習不再是為了學曆而是學力。
顯而易見,終身學習觀更適合當下學生的發展,在21世紀比以往任何曆史時期都越發重要。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應該使所有學生更新傳統的受教育觀、學習觀,樹立起終身學習觀,並為學生營造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的環境、氛圍,便於學生養成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終身學習的思想。
2.自主學習觀
在未來社會,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怎樣學習,不知道如何獲取知識,就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觀作為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學習理論,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所關注。尤其對大學生而言,自主學習觀尤其重要。自主學習是在自主教育的氛圍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身能動的學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的學習過程。這裏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自主學習是以自主意識(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為前提;二是自主學習是以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合作性、創造性為基本特征;三是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
根據自主學習觀的內涵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觀的需要,教師應該完成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首先,教師應成為學習興趣的激發者,這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教師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調動了學生的內因作用,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三,教師應成為學習資源的開發者,這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最後,教師還應該注意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雖然問題意識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麼去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