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思考(1 / 2)

王勝炳

(紹興托普信息技術學院紹興312000)

摘要針對大學生合作素質欠缺、對集體主義價值觀認知取向與實際生活中表現之間存在的反差現象,提出要從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和諧理論與中國傳統和諧哲學、學會共同生活和努力抓好新形勢下的班級建設等三個方麵著手,抓好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八榮八恥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大學生思想教育

“以團結互助為榮”的要義就是弘揚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調節個人與集體之間關係的道德範疇,是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行為和觀念的總結、反映,它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人類先進倫理思想發展的要求。集體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它既是體現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客觀要求的政治原則,又是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關係的道德原則。引導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使之自覺地在集體中“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必須肯定,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對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持認同的態度,在基本價值觀念上扭曲或模糊的大學生隻是少數。

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又表現出明顯的務實傾向,個人本位和功利色彩較濃——在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上的突出特點是態度和行為脫節、知行不一。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於涉及價值觀念的若幹項目自我評價不高,如認為當前大學生的集體觀念一般及不強的有61.4%;認為大學生協作意識一般及偏弱的有52.7%;認為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一般及偏弱的有64%;認為大學生“奉獻精神”一般及偏弱的有59.1%。與此同時,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評價也不高,比如認為當前大學生“集體觀念”一般及不強的有55%;認為大學生“協作意識”、“誠信意識”、“奉獻精神”一般及偏弱的分別為64.6%、60.4%、69.2%,與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基本吻合,且有更大程度的保留。另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素質中進取精神等占優勢而合作精神等不足:調查發現,大學生具有相對優勢的是愛國熱情、進取精神、專業水平、工作能力、適應能力等;大學生相對不足的是合作精神、敬業精神、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等,而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絕對不足;從就業情況看,用人單位最看好大學生的“敬業精神”,而後依次為“合作素質”、“政治素質”、“身體健康””、“吃苦耐勞””和“心理素質”(其中合作精神、處理人際關係能力、敬業精神實際上均可歸結為合作——人際關係指人與人的合作;敬業精神意味著對自己工作所在集體的認同,意味著對工作的熱愛、投入和執著;心理素質則體現了個人身心內在的和諧程度)。

大學生合作素質欠缺、對集體主義價值觀認知取向與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之間存在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不論原因如何,都會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為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主義價值導向。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為抓手和載體,倡導馬克思主義和諧理論與中國傳統和諧哲學。馬克思主義是鬥爭與和諧的統一,要張揚馬克思主義中和諧的一麵,樹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道德一貫注重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強調以社會為本位,使個體正確擺正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堅持整體主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忽視人的正當權益、不尊重人的價值、不重視個性發展等消極因素;但如果據此就全盤否定整體主義,那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要通過倡導馬克思主義和諧理論與中國傳統和諧哲學,使大學生牢牢確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祖國建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