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需要正確(1)(1 / 2)

處理的幾個關係

韓曉華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主要從教材體係與教學體係、理論與實踐、《毛澤東思想概論》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等三個關鍵問題出發,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做一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幾個關係

作為高校新確立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從2007春天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的270萬餘名2006級本科學生中普遍開設。浙江工業大學承擔這門課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率先於2006年進行教學改革。要成功地進行好從原來的《毛澤東思想概論》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體係的轉換和改革,上好“綱要”這門課是一個急需討論和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需要處理好的關係問題探求,以求拋磚引玉。

1.教材體係與教學體係的關係

在2007年浙江省暑期備課會議上,絕大部分高校老師感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首先碰到的難題是教材與教學的關係,其中集中體現為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和困難。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斷限,從鴉片戰爭到共和國改革開放的2006年的160多年曆史。這樣大跨度的近現代史教科書,史無前例,無疑它的發展脈絡是非常清楚和完整的,敘事是宏大的。所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時間跨度上來看,都是豐富和浩大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就是講解中國一代代的仁人誌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曆史,尤其是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曆史,是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新中國的曆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是集體的智慧,體現了我國當下近現代史的主流觀點和學術水平。所以教學首先必須依據教材和吃透教材,要解決好教材的“薄”與曆史的厚、教學的豐(滿)的關係,即用豐富的曆史知識和充足的曆史事實來論證教材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一切社會科學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也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意識形態性,很多內容涉及許多重要的政治是非和理論是非,這是它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共性,它不是曆史學學生的專業課,不是從專業的角度係統和全麵介紹中國近現代史的各個方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公共課教材,是所有大學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它有著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因此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時候,不可能也不必要對中國近現代史及其各個方麵都去作詳盡的展開敘述和論證。教學的著力點應當放在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總體麵貌和基本線索有一個宏觀了解的基礎上,突出講授有助於大學生做到“兩個了解”、懂得“三個選擇”的有關曆史情況和曆史經驗,餘之則可從簡。

其次,為解決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我研究所經過一年的摸索,感到采用專題授課不失為一可行之策。為此我們在第二個輪次教學中設製了專題:中國近代曆史的開端與近代社會;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社會各階層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困境;辛亥革命與封建帝製的終結;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國民革命;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和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日本侵華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兩個中國命運的決戰與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全麵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等十一個專題,教材的“綜述”則提綱挈領地進行簡要闡述。

專題講課的方式,可以高度濃縮、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從而達到在有限的時間分析透徹、講清問題,相對緩解內容多、跨度大與課時少的矛盾。

2.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教師在教學中,理論與現實社會問題的結合,理論要能夠回答和正確引導現實中提出的種種問題;其次是教師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在課堂內外自主學習,與學生課外的閱讀與寫作、研究等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