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高校教師政治學習觀念及內容方法創新思考(1 / 2)

思想政治教育

王勝炳陳傑

(紹興托普信息技術學院浙江紹興312000;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上層建築屬性要求高校黨委高度重視並加強教師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本文針對“傳統型”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的時代局限性,從觀念、內容(層次安排)以及工作方法(載體)三方麵提出了創新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的若幹建議。

關鍵詞意識形態工作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創新

現代高校具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重功能,但其根本職能無疑是培養人才。在《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教師意識形態教育》一文中,我們考察和分析了之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教師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原因——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努力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領高校這塊陣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這一角度觀察問題,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不僅在創建時具有合理內核,即使在教育的產業性質已經凸現的今天,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上層建築屬性仍然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加強高校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否則我們就會犯“守土失責”之錯誤而成為曆史的“罪人”。但是,廣大教師對“傳統型”政治理論學習製度有著改革的強烈願望。我們的一項調查表明,絕大多數教師對原有的定期集中進行政治(理論)學習的形式並不十分讚同:在對教師了解時事政治主要渠道的問卷中,“政治學習”占24.3%,排在“閱報”、“看電視”和“聽廣播”之後;在政治理論學習時間的安排上,認為“一周一次”的占4.4%,“兩周一次”的占17.1%,“一月一次”的占16.0%,“視內容而定”的占56.0%,“無須安排”的占5.8%;在“您比較歡迎的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形式”的9個選擇中,列前三位的是“聽報告和專題講座”(44.2%)、“自學”(38.7%)和“參觀考察”(37.3%),“定期組織集中學習”僅占24.6%,列第6位。

今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時代的強音,“既不做‘罪人’,也不做‘蠢人’”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我們應當根據21世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環境、導向內容和導向要求,實現“傳統型”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的創新。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是與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環境相適應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導向的內容和要求都必須發生變化,進而導向的方式也必須發生變化。從導向環境看,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導向的環境,是一個改革開放、激烈競爭、信息流變、快速發展的環境,社會環境有著麵向未來、發展創新的顯著特點,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與此相應,人們麵向未來、預測未來、謀求發展的需要大大增加。從導向內容看,雖然都是政治,但當代中國的“政治”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的政治主要是階級鬥爭的政治和革命的政治,而現在的政治已經是經濟的政治和建設的政治。從導向要求看,過去主要以政治上的是非標準進行判斷,今天其主要標準當是“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是服務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針對性和包容性。

總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決不能照抄過去的方式方法,要創新“傳統型”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

第一,轉變對政治理論學習(製度)的地位、作用及目標定位的固有認識。具體而言,一是要破除把政治(理論)學習當作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甚至是唯—途徑的觀念,不把政治(理論)學習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二是破除政治(理論)學習必須(事先)嚴格規定時間和次數的觀念,不單純把政治(理論)學習時間的多少當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強或受到削弱的衡量標準;三是對教師政治(理論)學習的目標作適當定位,不能按照專業理論工作者(馬列主義理論教學人員)或政治理論家的要求去定位教師政治(理論)學習的目標,應當把幫助教師獲得特定信息、增進思想交流、引導思想認識作為基本出發點或目標定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