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溢陝地,心係紅土”暑期社會實踐隊為例
陳微微王邵讓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杭州310024)
摘要2006年7月,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情溢陝地,心係紅土”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次走進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上官坊鄉南寬坪小學,在那裏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經濟導報》、《教育信息報》、《杭州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陝西日報》、《商洛日報》、新華網、中國共青團、中青在線、新浪網、網易、中國大學生在線、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網、浙江在線、杭州網近50家國內主流媒體,140多篇新聞報道對我院“情益陝地、心係紅土”實踐小分隊開展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媒體宣傳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社會實踐媒體宣傳報道
1.設定目標,數字先行,責任意識是前提
需要多少篇報道,多少家媒體的關注才能取得宣傳效果,擴大社會影響麵,這個恐怕學生沒有感性認識,他們大多能做到的就是我聯係媒體了,我投了文章就好,但最後能不能聯係上,報道能不能出來,他們往往不去考慮,也缺乏一定的責任意識去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針對這種現狀,我們給每位小分隊成員下了5個硬指標:(1)每位實踐隊員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聯係上一家以上報紙報道我們的活動;(2)整個實踐活動的報道總數要達到100篇;(3)每人要完成5篇實踐感想;(4)在網絡媒體上每人要保證5篇稿件刊登數;(5)實踐回來後不準回家,必須留校一個星期,主攻媒體宣傳和後期製作。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後來事實證明,這樣做是有效的。140多篇報道從何而來,就是從一個星期的努力中來。
2.質量至上,注重研究,寫好文章是關鍵
每年暑假,各大高校暑期社會實踐遍地開花,每天各家媒體記者郵箱中的稿件也數以百計,如何在眾多稿件中不被淹沒,脫穎而出,實踐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固然是前提,但文章質量更是關鍵。憑著對實踐意義的準確把握,對新聞價值的正確判斷,我們在活動的各個時期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準備了六七篇不同角度、不同體裁、不同篇幅的通訊稿,以備記者選用。
如活動出發前,我們側重對去年暑期社會實踐成果總結寫了題為《一次深入西部大山的實踐,兩載牽動八千學子的愛心——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暑期實踐小分隊再次走進西部大山》的報道,根據這篇通訊稿,《杭州日報》2006年7月13日城市新聞版刊發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再次走進西部大山》一文;《教育信息報》2006年7月18日第一版大篇幅刊發了《西部助學引發“愛心接力”》一文;浙江在線2006年7月11日刊發了《浙工大之江學院情牽西部暑期實踐》一文;活動過程中,我們又寫了側重當地一年來變化的《“你們就是他們人生的老師”——浙工大之江學院“情益陝地,心係紅土”暑期社會實踐深受歡迎》,有以實踐過程中的感人事跡為主的《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愛和希望的種子——13名浙江工業大學師生在西部大山支教的故事》,《陝西日報》2006年8月14日第四版全文原樣刊發了此文;也有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新農村建設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深入西部大山關注新農村建設》、《大學生暑期實踐走進西部實踐觀》等,《中國經濟導報》(全球發行)2006年8月2日第三版全文原樣刊發《大學生暑期實踐走進西部實踐觀》一文。還有側重活動之一建立起了一所希望小學的《為大山裏的希望小學忙碌著——浙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再回陝西南寬坪村》。總之,我們能想到的角度都準備了,這樣既為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素材,文章的質量又使記者更省心,同時我們的通訊稿也起到了“議程設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報道跟著我們的宣傳思路走,這樣更有利於突出我們的宣傳立場和報道重點。
3.抓住機會,全心投入,機遇意識是條件
7月24日晚上,實踐隊隊員王潔給我打來電話,說看到《錢江晚報》麻辣校園新聞要舉辦一次“大學生暑期實踐講演賽”,還要現場直播,當時已經有很多學校在網上注冊報名了,而且晚上八點就要截止報名了。當時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個機會,不能錯過。於是馬上給學校的其他實踐隊員打電話,讓他們馬上上網注冊報名。結果在報名截止的最後一分鍾裏,終於注冊成功了。隨後,我們就參加該活動的注意事項專門開了一個討論會,包括3分鍾時間裏講什麼內容,隊員們該以怎樣的精神麵貌出現在鏡頭前,如果主持人下來采訪該如何應對等。當時我們不知道活動要評獎,比較簡單的想法就是在線直播的時候我們這支實踐隊能多出幾個鏡頭,但活動當天的結果確實讓人喜出望外,省內32所高校100多支隊伍進行了網上報名,經過主辦方的嚴格篩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25支實踐隊入選比賽,4分鍾的限時發言,講述實踐中的酸甜苦辣,收獲以及最難忘的“鄉情細節”,我們這支隊伍的精彩發言征服了在場所有評委也征服了在場所有選手,最終,我們從所有實踐隊中脫穎而出,毫無爭議地榮獲桂冠。總結這次比賽的前前後後,我想我們能成功就在於我們對機遇的判斷和把握以及我們為此付出努力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