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吳興康
(浙江工業大學容大集團杭州310014)
摘要黨員的先進性是黨的先進性的基礎和體現,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的曆史背景下,社會和群眾寄予了廣大黨員更多的責任和要求。但是,作為個體而言,黨員也需要合理的個人發展平台,需要黨組織給予關愛和幫助。本文基於目前企事業單位黨員人數多的實際情況,以高校後勤企業容大集團為例,分析了搭建黨組織服務黨員平台的現實意義,並嚐試探討了如何搭建行之有效的服務平台。
關鍵詞高校後勤企業黨組織服務平台
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關係社會發展的各種社會事業的黨組織規模和黨員數量都得到了增長。據中央組織部黨內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黨員總數為7080萬名,其中企事業單位黨員人數占32.1%,達到2273萬人,數量呈上升趨勢,所在比重高於軍人、武警8.8%、機關幹部8.1%、農牧漁民19.9%、學生29.7%、個體勞動者、自由職業人員1.4%等。這就使企事業的黨建工作有了更大的挑戰。一方麵,要更好地處理數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通過保持黨員的先進性,使新黨員的發展工作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獲得實質性的進展;另一方麵,要切實做好黨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使黨員獲得良好的生活空間和優質的發展平台,使黨員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黨員的作用。顯然,第一方麵的工作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而第二方麵的工作卻還有很大的空間。正是因為注意到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作為基層黨組織,尤其是企事業單位的黨組織,在要求黨員積極投入生產經營工作,不斷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動廣大群眾的同時,應當積極關注組織內黨員的發展與成長,探索搭建合理的服務平台,以促進黨員更好地發揮作用,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黨組織。
而通過對當前黨務研究的梳理,筆者發現對黨組織服務黨員的職能研究甚少,可謂寥寥無幾。為了更好地考察和分析這一問題,筆者將通過對高校後勤企業黨組織建立服務黨員平台的研究,希望能引起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對該問題的關注,為開展黨員服務和黨員管理的研究提供一點有益的思考。
1.服務平台搭建與黨員的人性特點
黨員服務泛指一切深入黨員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由黨組織提供的社會性服務。黨員服務的研究是黨建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在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背景下,深入考察黨員的人性特點,為黨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較好的服務平台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事實上,搭建服務平台必須考察黨員的現實要求,必須了解黨員的人性特點,否則,所謂的服務和管理都是無的之矢。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從黨性來看,黨員先進性的內涵和特質是相同的,就是必須履行黨員義務、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但是黨員也是一種社會存在,他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同樣具有一般人的人性特點。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應當是一個“複雜人”,他既具有“經濟人”的經濟屬性,又具有“社會人”的社會屬性,還具有“政治人”的政治屬性。
首先,黨員是“經濟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不承認“經濟人”特性,貶斥“自利”行為,強調個人、集體和國家具有一致的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要服從整體利益。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同誌式的協作關係。在這種體製下,人們的“經濟人”特性並沒有消失,卻以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在傳統體製下,企業的投資饑渴症,是因為企業爭得國家投資並不付成本,而且爭得投資越多,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級別也越高,企業領導者的待遇也隨之提高。政府規模膨脹,是因為機構規模越大級別越高,領導者個人職位就越高,權力就越大,同時獲得的財政支出額就越大,牟私利的幾率就越高。目前有增無減的“尋租”浪潮,以權謀私,大肆侵吞、揮霍國有資產等現象,更凸顯了人們的“自利”行為。這些都是“經濟人”行為的直接表現。這說明,“經濟人”行為的存在並不依人們的好惡而改變。加裏·貝克爾認為,政客也罷、知識分子也罷、經商也罷,獨身也好、結婚也好、利己主義也好、利他主義也好,各種人的各種活動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而不管這些人的職業或這些人的活動是否具有商業性質。可以看出,黨員是市場經濟下的社會群體,他們必然遵循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
其次,黨員是“社會人”。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中國社會是熟悉人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賴著一定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有遠有近,組成了以他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係網。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每個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受到一定社會關係的影響。人群關係理論的創始人梅奧也在著名的霍桑實驗中得出結論,認為人們的社會關係影響到他的工作,人們參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獲得尊重,有歸屬感等。作為一個社會中活生生的個體,黨員顯然也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也會因為社會關係影響行為,改變動機,也有滿足其各種社會需要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