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校“校漂族”的幾點思考

陳衝胡利勇

(浙江工業大學杭州310014)

摘要校漂族,從產生到現在迅猛發展不過幾年,隨著高校擴招,“校漂族”更是無孔不入,滯留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如同蚱蜢一般,一時間遍地都是,到處亂竄。“校漂族”的產生,也著實讓社會尷尬了一把,“校漂族”隱士般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確切數據的統計難度可以想見;作為“校漂族”自身而言,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爬行之艱難,生存之矛盾,不言而喻;社會的不解和學校的無視,更讓“校漂族”常常覺得渾身不自在,喘不過氣來,同時,國家、社會以及學校也因尷尬的“校漂族”的迅猛發展不自覺地尷尬起來。

關鍵詞“校漂族”尷尬管理

1.“校漂族”的發展現狀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經畢業但為了考研或者找到理想的工作或留戀校園生活害怕直接麵對激烈就業形勢留在母校或者附近其他高校周邊的大學生群體。

“校漂族”,已然脫離學校,但仍吃在學校,住在學校或附近地區,他們和在校生共用學校資源,卻與學校並無實際上的隸屬關係。這個群體一出現就好似掛上了“尷尬”的標簽,發展勢頭之猛更是把這種尷尬最大化了。

關於“校漂族”的數據統計,一種比較正確的估計方法是參考教育行政機構發布的大學生就業率以及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城鎮失業人口中“畢業後暫未找到工作”的比重。雖然這種統計方法相對比較科學,但也多為粗線條的估算,難免與實際人數出入較大。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數據顯示“校漂族”這個群體的隊伍到底有多麼的龐大,不過各種不同版本的調查報告對“校漂族”的發展迅猛這一觀點基本一致,調查也表明:據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22%,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全國的“校漂族”也約有幾十萬。浙江省待業人數早已上萬,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就業越來越困難,“校漂”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2003年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增加到9萬多人,到2006年畢業生人數達到17萬,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每年增幅很大,而就業市場需求變化基本不變,就2006年來說,浙江省畢業生為17萬,而能夠進入國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僅有兩萬,待業人群也是逐年增加,“校漂族”隨著就業難度的升高,比例也一下增加不少。

“校漂族”的迅猛發展,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媒體的競相報道的同時,也引起了在校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在校生開始關注這一特殊群體。

“校漂族”發展至今,也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統計數據為什麼會那麼難而不像統計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那樣容易呢?教育部門對一次性就業率的統計相當重視,每年會定期向社會公布一次。據浙江省教育廳畢業生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大學生的就業率每年向社會公布一次,會對每個學校每個專業進行專業詳細地統計說明。浙江省教育廳畢業生辦公室負責人稱“校漂族”統計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還未開始統計。

2.“校漂族”發展迅猛成因淺析

“校漂族”的發展勢頭之猛,除了產生“校漂族”的本身原因外,在擴招的大背景下,社會、學校、“校漂族”本身對發展勢頭也有一定的影響。

首先,社會對“校漂族”的認知不深,國家還未真正關注校漂族。調查表明,知道“校漂族”這個名詞的人還很少,身邊有“校漂族”的則更少,對“校漂族”有深刻了解的則少之又少。“校漂族”存在的矛盾還不能與就業問題等相提並論,也未提上議事日程,但是按照現時這個發展態勢,“校漂族”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校漂族”還沒有一個專門對其負責的部門來加強指導工作。

在很多人眼裏,“校漂族”仍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現象,對他們的關注也是出於獵奇心理,但從其發展趨勢,從媒體的報道不難看出,“校漂族”已經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一定影響,這種影響範圍也波及多層麵,上至國家社會,下至學校在校生,而社會和學校對其實行的“暫不管理”政策儼然成了“校漂族”滋生的溫床。“校漂族”在這種無管理無國理的環境中,找不到方向,到處亂轉。這種惡性循環,無論對學校社會還是“校漂族”自身,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其次,很少有學校對“校漂族”實施管理。學校對“校漂族”置之不管也是有原因的,“校漂族”的出現,意味著學校就業率的降低,勢必會影響該學校的招生形象,所以學校能不管則不管。另一方麵,校方會誤以為“校漂族”的管理隻能給學校的管理帶來麻煩,增加管理負擔。由於學校的放鬆管理和社會的寬容,滋長了更多的“校漂族”。而且校方也全然不知“校漂族”這個群體到底有多大,有些甚至認為“校漂族”隻是個別現象,不用大驚小怪。

“校漂族”的生活環境還是學校周邊,所以學校的指導看似可行。但“校漂族”處於“三不管地帶”的處境使得指導工作也很難進行。同時,學校還未開始重視對“校漂族”的指導,無論是學校,還是校漂族,都仍處在“能不管就不管”的心態之下,都沒有麵對現實,但“校漂族”在實際的生活中,又不能夠自行獨立解決在此期間發生的一些矛盾,諸如找不到方向,盲目求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