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的現狀分析與培育對策(2)(1 / 2)

3.4人生觀和價值觀多元化,對入黨積極性不高

青年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多元態勢。少數青年教師受西方資產階級腐朽價值觀的影響,滋長了個人主義和享樂思想,缺乏奉獻精神,自我意識增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講功利、圖實惠,或要求各種不切實際的物質待遇,或伸手要官。還有個別青年教師評上了高級職稱,感到功成名就,便不思進取,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喪失了一個人民教師應有的形象。與此同時,青年教師入黨積極性不是很高,據調查有些高校中的某些學院或係已經好幾年沒有發展新黨員了,究其深層次原因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多元態勢是主要原因。當然還有一部分青年教師認為自己是搞學問的,兩耳不聞煩心事,因而不願加入黨組織。

4.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培育對策

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必須針對青年教師的師德現狀,積極探索有效的途徑,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開展外在教育與倡導內在修養的有機結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高校青年教師要努力實現黨和國家對教師道德素質的要求,必須自覺接受外在的教育。高校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青年教師製訂切實可行的政治理論培訓計劃,並用製度加以保證。如製定教師學習日製度,舉辦骨幹教師政治理論培訓班等。通過組織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加強外在教育的同時,要引導青年教師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修養”即古人所謂“修身”、“養德”,主要指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確的為人處事態度,以求得學識、才幹、道德、涵養等各方麵的充實、完善和提高。高校青年教師作為教育者,完全具備提高自我修養的能力。學校應該按照黨中央的要求鼓勵青年教師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不斷增強責任意識,使其在育人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提高師德和育人水平。

4.2運用激勵手段與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的相互滲透

鄧小平同誌曾指出,進行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僅靠說服教育不行,還必須與法製相結合,要法律作保證。可以說,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法律製度,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就難以落到實處。因為在社會意識形態中,道德和法律的關係最為密切,本質也最為接近。綜觀近現代一切文明國家,社會道德規範中最重要的內容,大都被納入了社會的法律體係當中,成為法律的規則而受到社會的遵奉。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中法製的完善程度和社會道德的狀況往往成正相關關係,即法製越是完善,人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越高,社會道德狀況越好,從某種意義上說,遵守了法律就遵守了道德。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黨和國家頒布了一係列教育法規、製度,如《教師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把師德提到了法規製度的層麵,這也標誌著我國師德建設步入了新的階段。高校在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學習這些法規製度的同時,要結合本單位實際,製定《教學事故處理辦法》等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規章製度,使師德建設逐步走上製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師德教育隻靠正麵的說教灌輸難以取得成功,必須與教育教學工作密切結合,與教師的工作實際、生活實際相結合,大力創造條件,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實現自身價值,發現自身價值,把師德修養變成教師自覺自願的內在需要。渴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取得成就,這不僅是青年教師渴望自己成才,實現自身價值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這種心理需要也是教師自身加強師德修養的心理動力因素。青年教師往往具有創造力,追求自我完善,喜歡參與競爭。創造一個適合青年教師成長的政策氛圍,激勵廣大青年教師奮發向上,不斷進取,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這樣不僅有利於增強青年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興旺。如建立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的選拔製度,在選拔中堅持競爭擇優原則,在使用中實行優勝劣汰的方法,高標準地層層篩選等。因此,高校在製定法規製度的同時也應把激勵機製作為催化劑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