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淺析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1)(1 / 2)

楊冬鈞

(浙江工業大學體軍部杭州310014)

摘要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在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的基礎上,從體育學、心理學的視角研究高校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引起廣大師生對體育運動的高度重視,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當代社會的大學生是新世紀的主人,他們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和卓越的才能,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不僅是他們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未來社會對建設參與者的要求,而作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高校體育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一項新課題。

1.心理健康的含義及其標準

1.1健康與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憲章中,明確指出了健康的含義,“健康不僅是免於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由此可見,人體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生理上的正常,而且還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英國心理學家英格裏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並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麥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可見,心理健康包含著人的正常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誌活動、適當行為、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個性。

1.2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主要包括:(1)正常的智力。一般來說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對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意味著在智力上處於正常或超常狀態,使自身智力能充分發揮出來。(2)積極樂觀的情緒。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豁然大度,熱愛生活,樂於進取。(3)健全的意誌。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勇於開拓進取,在意誌行動中有主見、有恒心,專心致誌。(4)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友,善於與人相處,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係,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5)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身內部環境具有安全感,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了解和評價自己。(6)適度的行為反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個性,對不同情景能做出適度的行為反應。

2.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目前,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人民日報》以《大中學生的心理障礙應該引起社會重視》為題,報導了杭州市對2961名大中學生進行心理測查,發現有16.7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並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衛生問題亦有較大幅度上升,大學生高達25.39%。經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活適應、學業、人際交往、情感生活、求職擇業等方麵並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精神疾病呈上升趨勢,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經北京16所大學調查,從1978~1988年10年間,因精神疾病休學的比例明顯增加,已從1982年前的30%以下上升為40%。第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者比例頗高。據於霞、王廷俊在《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調查與分析》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發生率約為67.33%;清華大學大學的普查表明,大學生中認為自己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約占15%~17%。第三,神經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神經症中又以神經衰弱為主。《大中學生的心理障礙應該引起社會重視》中提及,蘭州地區對4868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有8.48%的大學生患神經衰弱症。可見,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