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3.3.1有助於大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使左腦得到充分的鍛煉,並使大腦釋放啡肽等特殊化學物質,從而提高人的記憶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同時,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呼吸係統的功能,使大腦獲得更多的養分,有助於促進大腦的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大腦興奮和抑製過程的轉化能力,從而使人加強神經係統的穩定性,提高反應性和靈活性。大學生由於學業重、學習緊張,大腦皮層的有關領域常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大腦會產生保護性抑製,因而會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而進行體育運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腦力勞動引起的疲勞,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3.3.2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體育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能給人以各種體驗,激發各種情感。大學生麵臨著學業、就業和生活上的種種壓力經常會產生抑鬱與焦慮這兩種主要的不良情緒反應。雖然藥物對某些臨床症狀的抑鬱與焦慮病人來說有一定的作用,但藥物存在著一定的副作用,易產生一定的藥物依賴性。但是,不良的情緒反應也可以通過某種活動來釋放、發泄和轉移。近年來,體育運動心理學家大量的研究證實了經常參加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抑鬱與焦慮等不良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同時還能給人帶來諸如愉快、信心、自豪等情緒體驗。
3.3.3有助於在大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
目前高等學校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高,相對缺少玩伴成長起來的部分獨生子女大學生,由於其性格內向、孤僻等原因,易造成交往能力較差。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情交流,人際關係疏遠的現象。大學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與各種身體活動,通過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人際關係的交流更直接、更廣泛,容易形成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這個特定的課堂社會中,個人之間,集體之間發生著頻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為交鋒,使參加者會經常碰到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在增進大學生的互相交往,克服孤獨感,發展社會能力和提高靈活應變能力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
4.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議與措施
4.1強健體魄,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之中,心理健康的發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為物質基礎,體育課上,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有利於他們身體正常健康的發展,鍛煉強健體魄,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4.2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弱點
要在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心理,這要求教師對學生心理有較細致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如針對學生的厭學思想,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原有教材的歡樂因素,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適當照顧他們的體育興趣,並利用遊戲,競賽等多種手段增加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興趣。而對於學生的自卑心理,教師應采取鼓勵和信任的態度,對於體育差生的微小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充分利用學習成績的反饋作用去鼓勵學生。對於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爭取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自己的指標,體驗成功的歡樂。
同時,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各種體育項目對心理疾病治療的作用,便於有效利用。如孤獨不合群者可選擇參加足球、籃球、排球、接力賽、拔河等集體項目,這有利於逐步改變不合群、不善於交往的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選擇參加太極拳、下棋、長跑等緩慢而持久的項目,可培養自控能力,穩定情緒;膽怯靦腆者可選擇參加遊泳、溜冰、拳擊、單雙杠、跳馬等需要勇氣的項目,通過鍛煉而膽大起來;優柔寡斷者可選擇參加乒乓、網球、羽毛球、擊劍、跨欄、跳高等要當機立斷的項目,能幫助確立辦事果斷的性格;遇事緊張者可選擇參加比較激烈的體育比賽,通過鍛煉以培養在形勢多變情況下冷靜沉著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