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春萍
(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麵對網絡時代的來臨,既要充分發揮其優越性,又要積極克服其負麵影響。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通過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培養學生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網絡道德。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的變化。它正速度延伸向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互聯網作為繼廣播、報紙、電視之後的新興媒體,不僅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產業,而且成為意識形態的新領域。高校作為科學文化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一直處於中國社會“網絡化”的發展前沿。網絡已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1.網絡對社會的正麵影響
互聯網即廣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信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絡(簡稱網絡)。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與遠在千裏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等。
1.1網絡下社會經濟的發展
網絡使得國家經濟決策建立在及時、準確和科學的信息基礎上,使國民經濟總體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網絡開辟了電子化政府時代。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可以用電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務的職能,並開發深層次的電子政府信息係統,大大加快辦事效率。
使企業可以圍繞信息流來組織生產和經營,在生產管理、營銷管理、資金管理等方麵引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後,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網絡使人的勞動方式發生質變。網絡使人們不必耗費過多的精力於往返工廠、寫字樓和住處之間。網絡正越來越多地把我們思維的任務接管過去迅速地處理數據。由於網絡也進入了生產過程,人們可以逐步地從生產過程中超脫出來,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
網絡進入人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領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嶄新的形式。四通八達的高速電子網絡將向人們提供可以想象得出的任何服務。
1.2網絡下網絡文化的發展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稱。文化的發展受到人類社會物質發展的推動,同時超越現實的物質存在方式。網絡文化是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網絡文化是一種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電子,這種新媒體比紙質媒體優越,既便於大量儲存又便於迅速傳播,借助於高科技手段還可以實現多媒體傳播,從而使信息傳播更形象生動;網絡文化是一種高時效的文化,將全社會緊緊地聯合在一起,極大地加快了社會生活的節奏,實現了信息瞬間化;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性的文化,網絡提供了一個任意存取的環境,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網絡交流思想,發表學術觀點;網絡文化上一種具有交互性的文化,它不再是靜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關係;網絡文化是一種虛擬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文化,誌趣相同的成員可以在空間中組成虛擬社會自由交流等特征。
在網絡下人們可以用各種教育方式學習社會知識、技能和規範等,網絡文化有利於網民觀念的創新、個性的發展和形成健康心理;網絡文化有助於網民形成新的社會互動模式;網絡文化為網民角色扮演提供了新途徑。
1.3網絡下校園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改變了青年學生的認知方式,增強了青年學生的道德自主性。網絡的日益普及,它將越來越明顯地影響當代大學生的行為和觀念。網絡文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