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淺析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問題(1 / 2)

董乃涵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學校學費問題一直是近幾年來公眾討論比較熱烈的話題,它不僅是家庭負擔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都在探討的公平和權利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國學費存在偏高的現象,主要是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費成分分擔

我國高校自1997年在全國範圍內普遍並軌,全麵實行收費製度,且學費一直呈上漲趨勢。按照世界上通行的做法,高等教育屬於義務後教育,國家對作為受益方的學生或家長收取一定比例的高等教育費用無可厚非。據很多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受益人大多是來自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這些家庭既有意願又有能力支付學費,學費水平的高低對富裕家庭出身的學生的入學行為影響很小。免費的高等教育意味著公共財富被轉移支付給了中等及以上收入的家庭。但是,學費也不宜過高,一般學界認為過高的高等教育學費會導致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難以支付,從而也會導致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1.我國居民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概況

居民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主要取決於其收入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分配明顯向個人傾斜,再加上高達10萬億的居民儲蓄存款,這為中國家庭和個人分擔高等教育成本提供了可能性。但另一方麵,從1997-2000年,人均GDP平均增長不到6%,而學費卻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到2000年,學費負擔已達到人均GDP的59.5%,遠遠超過了英美等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學費對我國居民形成了比較大的壓力。同時,由於收入的不平等性,各階層對學費的承擔能力也是不平等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城鎮金融資產的分布是:收入最高的20%家庭擁有總金融資產的48.5%,而收入最低的20%家庭隻擁有7.1%;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遠遠低於城鎮居民,農村低收入家庭幾乎沒有金融資產。由此可見,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已經很高。

2.我國高校學費與國外的比較

我們可以通過與西方國家的高等院校的學費和收入水平作個比較,來判斷我國高校的學費水平如何。日本供養1名大學生的支出占中等家庭收入的15%左右;澳大利亞規定,高等學校學費為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歐洲國家的高校有的不收學費,即使收學費也很低,如英國隻收1000英鎊[3]。而2005年,我國的學費按照4810元[4]來算,那麼學校占我國農村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為41.45%,要遠遠高於上述國家的學費水平。

還可以采用另一個衡量高等教育學費水平的指標——學費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來衡量我國的學費水平。1994~1995學年,美國高校學費占公立高校經常性成本的比例為18%,新加坡為20%,香港為18%,澳大利亞為20%。如果上述國家/地區都屬發達國家/地區,跟我國國情有差距,那麼我們來看發展中國家高校學費占公立高校經常性成本的比例:印度為18%,印度尼西亞為11%。世界銀行在一項研究中,考察了33個國家學費占公立高校經常性成本的比例,其中低於10%的有16個,介於10%~20%之間的有9個,20%~30%之間的有6個,30%~40%之間的有2個。我國2003年學費按照4424元計算,該年度生均經費成本為14963元,則學費占生均經費成本的比重為29.5%。

從家庭的支付能力來看,我國高校的學費到了不能再漲的地步。據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學費上漲10%,有6.2%的中學畢業生會做出不上大學的決定[9]。要做大做強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真正的“科教興國”戰略,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目前我國每年教育投入隻占GDP的3.3%左右,不說跟發達國家相比,就是跟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也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因此,考慮到家庭的現有承受能力,必須對高校學費加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