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構建以教師為本理念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一流的人才隊伍是實現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會服務的根本。把“以人為本”理念運用到高教管理中,在教師管理方麵就是要通過有成效的管理活動來激發和調動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非教學、非科研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以實現高校工作的目標,並通過這一目標的製訂和實施來促進廣大教師全麵自由地發展。高教管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學習和教學科研環境與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在此環境下,若組織效率高,教師權限相應增加,教師個人奮鬥目標與發展興趣結合,創新成本降低,這樣,在社會人際關係中常見的內耗,阻礙管理體製的順利實施的現象會得到消減,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互不侵犯,甚至相得益彰,人本化管理得到充分體現,對穩定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容易形成合力。針對經驗豐富,在教書育人、科研創新方麵卓有成效的老教師,學校管理層麵在充分尊重老教師人格並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照顧基礎上,更要創造出利於老教師總結經驗、對中青年教師傳幫帶的教育沃土,使他們能自覺自願地起到顧問和指導作用;對於年富力強的中年教師,要讓他們勇於挑起學術科研重擔,為他們提供資金、場地,對他們的業績要充分肯定,使他們在高校教師中的內核作用凸現;而麵對青年教師,學校要為他們提供快速成熟與發展的渠道,並通過為他們加擔子,製定培養計劃和目標,通過經濟激勵和目標激勵促進青年教師的發展。學校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改革,將壓力分解傳遞到每一個教師,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隻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才能有學校的良性循環,才能提高學校的社會信譽和知名度,才能促進學校可持續性發展。同樣,也隻有教師群體的發展,高校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的“質”的提高,才有了可持續的保障,教師積極性的提高也可以促進學校良好氛圍的形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重塑學生理想,實現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2.2構建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體現到高校的學生工作中,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體,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凸顯出來,著力構建“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環境”五育人的工作體係,按照學生人才成長的規律和成才的需要,配置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化教學元素,為促進學生全麵健康發展創造更為優良的教學環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現代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局限於傳道、授業、解惑,還在於使學生在高校這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內學習各種知識,感受曆史積澱而成的大學文化,將之培養為全麵發展的人才,學生在現代教育背景下也從教育對象轉變為教育服務對象。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還包括尊重學生個人生活,課程專業的自由選擇,價值觀的自由表述和個性的張揚,以及對個人創造能力的認同,要按照學生人才成長的規律和成才的需要,來配置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化教學元素,為促進學生全麵健康發展創造更為優良的教學環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2.3教學管理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學校育人的主體是學生,辦學的主體是教師,這一理念應體現在管理規定和製度中,教學管理的目的是對教學全過程實施有效地領導,根據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方法、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等過程實行有效監控、調配和指揮。在管理的各個細節上,都應體現為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管理要體現人文精神,要尊重人、關心人,要依靠人推進教學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諧關係,積極有效地整合全校教育和管理的各種資源,讓學生受到優質教育。
3.實施以人為本應把握好以下關係
3.1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的關係和距離,師生關係反映了教師與學生尋求滿足其需要的心理狀態。因此,師生關係的變化與發展決定雙方需要的心理狀態,既決定雙方需要滿足的程度。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然而師生關係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和諧因子: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選擇教學內容的空間,隻能被動接受,教師本身對教學內容也沒有選擇權,隻有被動、忠實地執行教學大綱,這也給師生關係的和諧帶來了隱患。譬如一些高校的“教師評學”與“學生評教”活動中,教學雙邊都采取不負責態度,這種現象也折射了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與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距離。反思現行教育教學過程:教師是師生交往過程的控製者、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主宰者,他們總是在盡心訓導、竭力傳授,呈現出權威無邊、積極有為的態勢;而學生則成為了客體和附庸,成為被強製的逆反者,他們經常體驗的是被動和無奈。這樣的後果必然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阻隔甚至對立,教學活動難以高效順利進行,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更難以得到培育和發展。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的社會建構的目的,必須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和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密切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