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重塑學生精英意識推進和諧校園建設(1)(1 / 2)

傅霞

(浙江工業大學健行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階段,我國高校學生的精英意識開始淡化,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喪失的可能性。重塑學生的精英意識是構建和諧校園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從大學精神的重塑、深化高校改革和政府對高校多方麵的支持等多角度闡釋重塑精英意識。

關鍵詞精英意識大學精神和諧校園

曾幾何起,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稱號越來越少被人提起,“大學生”這三個字所帶來的光芒逐漸減弱,大學的門檻被磨低,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人湧向大學,湧向象牙塔。大學生原來擁有的“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精英意識逐漸淡化。我們不禁在思考: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在建設和諧校園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重塑學生的精英意識,並以此推進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

1.何謂精英和精英意識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精英指的是社會群體中的出類拔萃者、佼佼者,是為數較少的優秀群體。他的本質特征是精英性,這種精英性不是僅僅通過成績優異、能力非凡、技藝高超、貢獻卓越等能涵蓋與表達的,還特別表現在這個群體所具有的意識、精神和文化。

精英意識,在語境中,是人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關於自己在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社會責任、社會作用等方麵優於或是重於一般社會成員的意識。

2.重塑精英意識與和諧校園的關係

胡錦濤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曆史進程中,紮紮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高校是構成社會體係的一個重要子係統,擔負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任務,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無疑承擔著特殊而重要的職能,應該責無旁貸地發揮更大的作用。高校建設和諧校園,首先發揮在人才培養的功能上,而培養人才首先要重塑人才—學生的精英意識,喚起他們對自我的信心,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以社會精英的意識全身心投入到知識的獲取中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3.重塑高校學生精英意識,推動和諧校園建設應從哪些方麵開始努力

3.1重塑大學精神,從精神層麵上培養和確立學生的精英意識

大學是傳授高層次學問的場所,是知識交流的中介,是開發智慧的源泉。現代大學,要獲得長足的進步,肩負起社會的重托,完成曆史賦予的使命,滿足社會的多元需求,必須堅守自己的大學精神。那麼什麼是大學精神?筆者認為:“大學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在大學人的努力,長期積澱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作用的思想導向”。

大學精神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3.1.1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是大學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基。自由精神主要包括這三方麵:一是思想自由,它使大學成為各種觀念自由發展的場所。“思想自由是公民憑借自我獨立思考而產生的理論、學說、觀點、信仰、主張等抽象思維結論的自由。”二是言論自由,它使大學成為自由表達思想、觀念的場所,使學者具有敢於言說的勇氣。“大學必須承認教員在校外即對於其教授學科範圍之外之各種問題,有發表言論的權利。其自由和責任應與一般的人民一樣享有。”三是學術自由,它使大學成為探討高深學問的場所。“在學術問題上,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見解,允許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還要允許人們通過認識的深化不斷去修正錯誤,這就是學術自由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