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重塑學生精英意識推進和諧校園建設(2)(1 / 2)

3.2進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在重點院校推行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要達到實行精英教育,培養學生的精英意識的目的:要求有一流的教師和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學生如何才能獲取,誠然從高考分數線可以達到篩選一流學生的要求,但是單純的分數線對於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顯得有點單薄。我們在重點高校實行精英教育,培養學生精英意識的理念,需要我們突破單一指標的錄取體係。我們可以參考美國高校的做法。美國高校的招生由大學自主決定,社會專門機構提供學習能力和學術水平測試(SAT)方麵的全國性考試服務。不同類型的大學采取不同的招生錄取辦法:社區大學麵向所有申請者,開放式錄取;一般性大學根據情況進行最低限度的篩選;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則采取競爭性或選擇性招生的辦法。一般要通過考試申請者三方麵的材料後擇優錄取:一是SAT成績;二是高中的學習成績、論文寫作和社會實踐等情況,三是有關人士的推薦信和麵試情況。這些學校,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的競爭性非常強,可以說是達到百裏挑一的程度。學生經過這麼一個程序進入大學說明他是最優秀的學生,因此才能被優秀的大學所錄取。學生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在收到高水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油然而生。進入大學之後,除了有一係列配套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學校還強調培養目標:將學生培養為社會精英,成為一流的人才。因此,學生的精英意識非常強烈,將自己的成才同社會和國家的進步相聯係。

重點院校實行精英教育理念,還必須控製好學生的規模數,匹配好學生和教師的比例。精英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學校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學生能獲得與老師經常對話和討論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從大一開始,給學生配備導師。鑒於目前國內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製度,但是由於相當一部分導師又要帶碩士生和博士生,因而在指導本科生方麵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改變這種狀況,對於重點院校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支助教隊伍。助教隊伍就是采用國際上一流大學的通行做法,即聘任相當數量的在校博士生,應當按照每30~50名本科生設置一個博士生助教崗位來配備教師的授課教學團隊。博士生兼任助教,一方麵不但可以增加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麵可以鍛煉博士研究生這一部分精英人才,使其成為較全麵的高校教師後備隊伍,並且使他們得到一定的生活補貼。

3.3高等教育不能成為一個產業,高校不能以盈利為目的

高等教育從免費走向收費,學費上漲速度過快,已經超過民眾所能接受的範圍。我們說高等教育是個產業,但是不能產業化。高等教育必須依靠市場規律來辦學,必須麵對市場的人才需求,引入競爭機製、鼓勵多種形式的辦學。優勝劣汰,靠學校的實力、社會聲譽和公平價格競爭生源。畢業生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擇業,高校的後勤服務逐步實現社會化,不斷降低教育成本,並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高等教育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也不可能要求國立高校都自負盈虧,高校收費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國家要成為國立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承擔者。高等教育可以參照產業發展的規律,但是必須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的規律來辦。

政府教育性財政的投入,要確保公共教育經費支出達到GDP4%。教育投入對高校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投入,何來的產出?在西方國家,公立學校的50%經費來源於政府,政府是主要的投入者。但是我國在教育方麵投入不盡人意,這嚴重阻礙了教育的發展。由於教育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撐,開始了高等教育收費製度。不可否認的說,實行教育收費製度大大緩解了高校麵臨的資金缺口,這幾年高校的蓬勃發展也印證了收費製度所帶來的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收費製度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增多。麵對高昂的學費,一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交不起學費。收費製度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但是收費不能成為高校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來源。高校要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高投入。政府加大對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的資助,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經濟壓力,對樹立他們的精英意識是非常切實的舉措。放眼全球,美國是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這與美國政府在此高額投入是密不可分的。美國政府在教育方麵的投入在1974年和1975年時達到了最高峰,教育支出達到1200億美元,占到GDP的7.4%。雖然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遞減,教育支出呈下滑的趨勢,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經濟的複蘇,政府又開始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世紀90年代教育經費又上漲到3530億美元,超過了國防預算的數額。正是在教育方麵的高比例投入,確保了美國高等教育在世界的領先地位。